9月24日在北京参加了古典老师的得到线下课---人生设计研习会。现回顾做总结。这次活动主要分5个模块1、人生设计的心智模式2、内在职业模式设计:优势、兴趣、价值观3、外在的核心竞争力:天时、地利、人和4、幸福人生全景图。
第一部分
人生的设计,首先你需要知道:你是谁?你来自哪里?要到哪里去?你是谁?是你的现状。你来自哪里?是你的过去。要到哪里去?是你未来要走的路。人生设计四矩阵:梦想、成就、精心时刻、贡献。你要到哪里去?让你的梦想穿越本能脑和情绪脑,进入你的未来脑。想让未来脑确定你的梦想;接下来就是行动了。
在行动中,你的本能脑和情绪脑总是会出现在未来的路上,充当你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怎么办?先想清楚你想成为什么?再想达成目标的具体行动行动是什么?千万不要被本能脑和情绪脑告诉你的:只有你拥有了什么什么条件才能成为什么。
行动会给你带来了一些小成就。当然即使有这些小成就也不代表这些是一帆风顺的。路上总是有岔路,你不知道该怎么选择。总是有哪些不安分的情绪在旁边让你觉得受害、委屈、嫉妒等而让你失去理智。怎么办?
面对未来的不可控,在我们的关注圈,找到你能影响的影响圈,然后再找到你能掌握的行动圈。想从困局里脱身,从自己能改变的地方开始行动!面对情绪脑给的不良情绪,转念脱困法值得一。比如:因为上司挑剔,所以我工作不开心。转换成:上司挑剔,所以我工作积极,因为使我更快提升,脱离他的管制等等。
通往梦想的路并不是直线到达的,也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口吃个胖子的。它必定是在舒适区与焦虑区中间设定学习区。并且是在不确定的学习区快速成功或失败,持续学习,并进入下一步。在持续不断地自我迭代中,成功的路迂回曲折循序渐进并最终走到终点。
每一次小小的失败都是一个转机。面对失败,我们要进入反馈模式:你想的是什么结果?这次你学到了什么?这是如何发生的?如何成为一次机会?在这里,推荐古典老师的快乐三问:1、我做了什么不该做的,或没做什么该做的,得到这样的结果?2、我冲从这件事情里学到什么?3、下一步,我能为这件事变好做些什么?
精心时刻是给自己设定一些好的纪念。留住梦想路上每一好的、不好的、精彩的、不精彩的、成功的、失败的时刻。梦想的终点固然美好,不要忘记梦想路上那些风景,那是你选择的人生。享受失败、痛苦,焦虑、失落,因为这些终将成为人生路上的钻石,闪闪发光!
第二部分
古典老师的职业生涯三叶草模型为工作的三大动力做了很好的解释:兴趣、能力、价值。把兴趣发展为能力、用能力兑现价值、用价值强化兴趣。我们要做的是持续拨动这三片叶子,让它能够持续不断的循环。但我们的工作状态总会出现厌倦(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重复做小事)、焦虑(睡不着觉、容易情绪激动、忐忑不安)、失落(遇事爱抱怨、空虚、没动力、唉声叹气)。看看古典老师是怎么给这三种职场状态按摩、吃药、做手术的。
治疗厌倦的按摩手法:游戏化、扩大难度或范围;吃药手法:转岗、学习、辅导他人;做手术手法:生活里找乐子、找感兴趣的领域进入。
治疗焦虑的按摩手法:调整目标、细分目标;吃药手法:学习、及时求助;做手术手法:力量箱、成就日志、进入优势领域。
治疗失落的按摩手法:找到初心、重新瞄准;吃药手法:在当前事情里发掘价值;做手术法:转做有价值的事情。
在此环节,古典老师还介绍了生涯四象限。对人(和人打交道/ 需要共同完成/ 使用沟通、领导技能)、对事(和事、技术打交道/ 使用思考、分析技能/ 更多独立完成工作)、实务(具体做事/ 有清晰指标/ 标准清晰规范)、理念(抽象概念/ 不好量化/ 多元标准、创意)这四个元素构成职业生涯四象限。技术高手(对事、实务;和平型)、管理高手(实务、对人;力量型)、精神领袖(对人、理念;活泼型)、专家学者(理念、对事;完美型)。
职业生涯四象限需要注意的是:1、从优势入手,随后可平移、忌斜跨;2、高手最终往中间走,即对人又对事、即务实又理念;
第三部分
职业竞争力,你认为“竞争力”最重要是哪个字?“力”是你的节能;“争”是你要PK的人;“竞”是你在哪个赛道比赛。赛道最重要。
职业竞争力金字塔:最底层是“效能”,上一层是“方法论”,上一层是“资源”,再上一层是“认知”,最上面的是“天赋”。普通人一生,初赛是“效能”+“方法论”,复赛是“方法论”+“资源”,决赛是“方法论”+“认知”。大部分人都在“效能”、“方法论”上徘徊。还有一部分人能拿到“资源”。“认知”是极少数人。而“天赋”是“神”一样的存在。
目前的世界并不是同工同酬的,价值链条决定收益。怎样突破第一层和第二层?掌握二八原则三次方,学习路径,抢占头部。从鸡头到凤头的距离绝对比从凤尾到凤头的距离短。
第四个部分
舒伯的人生彩虹图,人在不同的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不全相同,角色的重点更是不同。做好人生股票的投资。
10岁:体验各种可能;别被疯狂的学习填满。
18岁:收心过考试关;别让自己成为父母。
22岁:提前准备进职场;别啃老也别完全拒绝。
28岁:婚后育前做好准备,开始有理财意识;别从单身直升爹妈。
30岁:多看世界定方向;别太任性频繁转行;
40岁:整合资源发展,重点关注爹妈;别拼体力忽略家庭;
60岁:发展人生志趣;别老掺和子女生活。
75岁:学会和世界说再见;重养生远离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