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书目一直很杂乱,但看得最快的一向是小说和生活类期刊,类似自传的文字不说避之唯恐不及,也几乎可以算作刻意回避了。因为字多,读起来又慢。自传这种半故事类的文字,倾入了许多作者本身的情绪,读起来,就像是被动的走了一遍作者的人生,大多数时候都太沉重。生活已经很辛苦,何必再自寻烦恼?但一本好书,是会让人手不释卷,难以放下的。
这本巨流河,盛名在外,实体书甚至买不到原版。很多人说看得时候都哭了,或是说一打开就难以放下,不得不一口气读完。我原本以为是有些夸大其词,但等我真的打开,读到它的第一行字,就预感这些评语恐怕都是真的。读得时候,我真地哭了,也真的确实难以放下,花了一个晚上加一个中午的时间把它读完,除了对作者的敬佩,还有很多或许说出来也引人发笑的思考。
作者以一个东北遗族的身份将自身经历娓娓道来,语言平实,既不尖刻也不煽情,看似平淡不引人起伏,实则暗地生波。人生有很多无奈,受过的苦,不得不去大胆做的事情,组成了作者的一生。你若跟着她一路走来,又如何能不惆怅,不落泪。也许是为了亲朋故交的离开,也许是为了父亲功败垂成的未能完成的革命理想,甚或是被各种政治笼罩的生活和文化事业?总之,确是可悯可叹。
虽然欢乐苦短,忧愁更长,但还是能从文中窥见一些女子的俏皮,没有一个人不是被臭虫咬大的少年们,“为什么耶稣说人打你的左脸,你连右脸也让他打”的对圣经的疑惑。虽然太阳每天照常升起,但阳光下的存活却是件奢侈的事情。生命委实不易,活着多么珍贵。这些啼笑皆非恐怕也都是作者整个沉重人生里回想起来的平凡日常吧。
一九四三春风远矣。以及“今生,我未再见他一面”的伤感。此处未尽之言,是整本书里最让我伤感落泪的地方。而后文张大飞信中所诉“你对我的实际生活,知道的愈少愈好,对我‘光荣’的实质情况愈模糊愈好。”来自一位保护者的退让,失去虽然令人痛苦,拒绝却也不比失去更让人好受。但无知之时,尚有人可怪怨,就仿佛落下的水有了去处,不会再日日轰鸣。人生果然总是会有遗憾。
历史最宝贵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不可回溯,最让人痛恨的也是不可回溯,总有人会在事后回忆,若是当初……会如何?这些猜想跟时间一样,无法印证,也是没有如果只有结果的最佳典范。读到台湾文学发展的时候,读到高等教育在台湾十年生聚的时候,还有读到那些五十年后重逢即诀别的时候,除了慨叹之外,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知识分子和国家机器之间的抗争,仿佛自古来就一直是无解之谜。
齐先生四十岁上仍远赴异国求学,寻求她的学术理想,用她自己的话说,人们从草坪上来总看见她俯首读书或打字,却只有她自己最清楚,每一日都是自母职妻职中偷来的!足见其勇气之嘉和诸多不易,女性在知识殿堂内,为攀登高峰做出的种种努力,以及那许多事倍功半的无奈,更让人深感如今的社会,虽说仍有种种不足和愤懑,却实在是比先生所处的时代要好太多了。
当齐先生这一代人也都逐渐逝去,恐怕纸上故乡也要越来越远啦。分别了五十年的海峡两岸,会不会越来交深言浅?会不会越来越令人感到“路是不同的了”?谁都无法得知。
这篇书评,也算作是我读完一遍这本巨流河之后,对自己的一个交待。希望将来的我也能如齐先生一般,见得这世上许多的重要城市,看遍各种荣华,最重要的是读过许多当读的书,做过一些当做的事,可算是一生没有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