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十八怪”中有一怪是“火车没有汽车快”,说的是昆明至河口的小火车,这是一条20世纪初期由法国人修建的由越南海防到中国昆明的铁路,称为“滇越铁路”。为适应火车在云南山区转弯行驶,选用了轨距为1米的标准,是世界上尚存的、为数不多的米轨铁路,与通行的1.435米轨距的铁路系统不匹配,因而自成体系。100多年来,铁路将云南与大海连接,是唯一一条通往国外的铁道线。云南山高路陡,铁路爬坡钻洞,车行的速度很慢,上坡时速度甚至都赶不上汽车,才有了那个云南十八怪的说法。尽管如此,滇越铁路还是为沿线地区的交通带来了很大的便捷,由此而来的物流、人流带动了沿线的发展。
20多年前,滇越铁路云南段每天在昆明与河口之间开行客车,那时公公、婆婆的家在蒙自草坝---米轨铁路线上的一个小站,没有汽车客运班车,每天却有一趟火车经过。每次回家,我们都在昆明北站乘火车,第二天才能到达草坝,如今我们自己开车也就需要3小时左右。记得小火车的尺寸比正常火车小一号,硬座车厢一排只有四个座位,卧铺车位窄得翻身都怕掉下来。印象深刻的是小火车爬山的样子,从车窗望去,列车车厢在山际之间缓缓行驶,蜿蜒曲折,慢慢悠悠……如今,这条铁路线上的客车早已停运多年,每天只有几趟为数不多的货车仍在运行。趁着春节假期,去看看滇越铁路线上两个重要的标志地:碧色寨和人字桥。
碧色寨是滇越铁路第一站,位于蒙自市郊。因为铁路线的缘故,这里曾经繁华一时。如今这个车站已弃用,碧色寨早已风光不再,只留下铁路旁这座黄色的车站,在蓝天白云印衬下,静静地记录着它曾经的辉煌。
人字桥是滇越铁路标志性的工程,也是难度最大的工程。人字桥正式的名称叫做“五家寨铁路桥”,位于屏边县和平乡五家寨,它的桥梁学名是“肋式三铰拱钢梁桥”,因桥梁外形酷似汉字“人”,又得名“人字桥”。历史上法国人称这座桥为“次南溪河铁路桥”,因其造型别致如弓弩,又称为“弓弩手桥”。在这些名字中,“人字桥”流传最广。
网上查询到的资料:人字桥是建于20世纪初的巨型钢梁结构铁路高架桥,位于滇越铁路坡度箐站与倮姑站之间的五家寨,横跨于两山悬崖峭壁之间,长71.7米、宽4.2米、距谷底102米。桥梁构思巧妙、结构独特,是世界铁路桥梁史上的杰作之一,被列入了《世界名桥史》。
从蒙自出发到人字桥只有80多公里,距离不算远,路况却不乐观,县道、乡道全都尝遍了。经过千辛万苦才到达五家寨,穿越漆黑的火车隧道,终于来到人字桥。从远处看去,在悬崖峭壁之间巍然屹立的人字桥与山谷融为一体,巧夺天工、自然天成,借用一位建筑师同学的专业语言,这座桥“充分利用传力将剪力转化为轴力传递到两侧坚固的岩石,构思巧妙,是力与美的结合”!走上桥面,一阵强劲的大风吹来,仿佛能把人刮倒。整座桥梁全部为钢梁连接,不论是结构还是颜色都像极了巴黎的艾菲尔铁塔。据说桥梁的所有构件都在法国制造,海运到越南海防,车运到五家寨,再由劳工扛到桥梁工地组装。如今我们站在桥上看桥下的深谷涧壑、望周边的崇山峻岭,都会感到头晕目眩、心生敬畏,倍感这100多年前的设计、施工真是一项多么艰巨而伟大的创造啊。
在一个摄影展上看到“人字桥”建成初期的照片,由当年法国驻云南总领事方苏雅先生拍摄,拍摄时间距今日已近百年,“人字桥”的悠久历史可见一斑。
行前功课做得不够好,去程走了一条艰辛的路。早上从蒙自出发,高德地图、凯立德两个导航系统都给出一条同样的路线:蒙自--芷村--人字桥,我们相信了导航系统,县道、乡道、弹石路......在群山中绕得头晕眼花,路况越来越差,路面狭窄、悬崖峭壁,很是惊险,现在想来都有些后怕。回程时再不敢原路返回,找寻另一条道路,发现那才是正确的方式,即从人字桥顺南溪河南行至235省道,再到屏边县城,最后回到蒙自,虽然路程距离要长一些,但多为省道、国道,与去程道路的艰辛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去程的路线:路程虽短,但路况极差。
我们返程的路线:这才是正确的路线。
如果近期有朋友要去看人字桥,一定要先到屏边县城,从那里开始导航。导航系统能够指示路线却不能标明路况,亲自走出来的路线才是最真实的体验。不同的路线,看到了不同的风景。
人字桥之旅,过程很艰辛,却亲眼见识了人类一个伟大的工程杰作,结局很完美。
(2016年春节,丙申年,农历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