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动手写下一些文字了,有些无趣,有些无奈。
几天前,接到高中同学发来的QQ,邀我一起出去跑步。见面后,聊着聊着觉得他真的变化很大。高中时,我不觉得他是从书籍中汲取知识的人。除了我们常常在一起被英语老师留下之外,似乎交集不多。更多的时候,他是和其他同学玩英雄联盟。现在,我们都有了变化。他通过专升本考试,考进了一所大学;而我因为自己不学英语,没有考上。在我们交谈的话题中,我发现他已然有了不同的视界,不仅和高中的他不同,和我也不同。他开始接触到规则的制定者,他接触过一些行业中顶尖的东西。这种视界,让我向往。同时,我开始了解他学的经济金融知识,越发觉得这类知识的有趣之处。对于知识的向往,我向来是不缺的。我一向喜欢探究有趣的事物,研究他们的发展。我缺少的,是对外界干扰的抵抗。比如,在读一本书的起始阶段,我常常不能坐定,总会坐一会就要干点别的事情。当坐下一段时间后就会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不会轻易放下。然而,我却很少进入这种状态。除了学习物理、写作、偶然读书时会进入这种状态。要想常常达到这种状态,或许当面对一件事时,尝试清空自己,专心面对当下可能发生的机率会大一些。
对于知识,它更像是一个浩瀚的宇宙,广袤无垠。我常常沉溺其中,不能自返。庄子曾说:“吾生有崖,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一个人的一生,追求无尽的知识,真的是以卵击石吗?记得我经常出现的梦境,从万丈高楼一跃而下,虽总见不到底,而梦境却常戛然而止。难道知识也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吗?通过对知识概括性的了解,我渐渐发现,所有的知识,最深处的之向都是对未知的探索。比如数学,数学家们研究数学,不是为了算明白挣了多少钱,而是探求终极。最初的一部分数学家,如毕达哥拉斯所认为“万物可数”。又比如文学,看似毫无意义,实则同样指向未知。文学的实质是思维,没有思维的华丽辞藻,是空中楼阁,是无趣的呕哑嘲哳,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对待知识实在是应时时检醒自己,像“教学目标”那样,提出一个“知识目标”围绕着这个目标才不会在虚无中迷航。
对于要做什么事与现实的冲突。现实就是作为一个生物,最基本的就是要活下去,进而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价值。现实中的每一份职业,都有自己的意义与价值。这个价值不在于社会贡献,更不在于挣钱多少,它只在——每个人的心里!曾经读过一个清洁工的事,一个清洁工,每天拿着微薄的薪水,每天快乐的扫着地。顿时我对他的敬佩油然而生。只有自己的快乐才是评判工作的唯一标准。(但愿我能一直这样想)。斯宾诺莎也只是一个磨眼镜片的眼镜匠,在这之前更有犬儒主义哲学家第欧根尼连职业也不曾有。
往后余生,不慌张,不随时俯仰,万物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