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对小动物似乎总有那么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不管家里养鸡养鸭,还是养兔子,我是最勤快的一个。
至于说到养蚕、养猫,还有荷兰猪,那更是我的“最爱”。就先说说养蚕吧,我还真有很大的兴趣。
算起来,我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养蚕的。那时,一到春天,周围的小伙伴们不知从什么地方找来蚕种,然后分给大家。所谓蚕种,就是蚕卵,密密地排列在纸片上,比小米的颗粒还要小。
我拿到蚕种,就用小手巾包好,放在胸前孵化。要不了几天,蚕种就开始变色。先是白色,慢慢地变成浅棕色,最后变成黑色。当蚕种开始半透明时,蚕宝宝就要破壳而出。刚出壳的蚕儿,黑黑的像蚂蚁,所以也叫它蚁蚕。
这时候,我就把早以准备好的桑叶放上一两片。蚕儿小,刚开始吃不了多少桑叶。两三天后,蚕宝宝开始不吃不喝,等着蜕皮。每次蜕皮后,蚕宝宝就会“大一岁”。一般到了二龄蚕身体就基本变白了。
随着蚕宝宝一天一天地长大,特别是到了四龄时,我采的桑叶就不够吃了。我当时喂得最多的时候有三四十条。可别小看这三四十条,一天下来至少要五六斤桑叶,还只能吃个勉强。
所以,每天放学回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摘桑叶。我家楼后面有一棵桑树,但是在围墙的那边。每次去,都要先爬上围墙。而围墙那边,就是我和妹妹上学的学校。所以,尽管放学了,也要时不时地躲着老师。
我们家楼前也有一棵桑树,但很高。树枝也不太粗。爬上去,摇晃得厉害。那时,大院里养蚕的小伙伴多,桑叶根本不够采,所以,常常是两棵桑树都要爬。实在采不到,有时候我就用莴笋叶代替。可这样,蚕宝宝很容易拉肚子。
我很喜欢看着蚕宝宝蜕皮,更喜欢看蚕儿吐丝。我放在墨盒中的蚕丝,就是不让蚕作茧,只将它放在平平的硬纸板上吐丝而成的。这样还可以看到蚕是如何变化成蛹的,又是如何化成蛾的。真是很有意思。
有一次,我将十几条三四龄蚕带到了学校。因为我发现,我养的这批蚕的额头上和身上有非常明显的花纹。到了学校后,在课间,我把蚕拿出来给同学们看,有同学告诉我,这是“虎头蚕”。
还别说,这种蚕长大后,足足有筷子那么粗,有手指那么长一条,吐丝量特别大。更特别的是,有的“虎头蚕”吐的丝竟然是金黄色的,好漂亮的。这次修改稿件的时候,我特地到网上去查,我一眼就看到了这张图片。应该说,这种蚕是我所有养的蚕里面印象最深的。
除了养蚕,我还特别喜欢养小动物。比如:比老鼠大一点的荷兰猪,还有鸽子,兔子等。也就是“苦日子”过去后这几年,家里养了两只丝毛兔,还下了6只小兔子,我常常将它们带到楼下去吃草。由于肉食供应紧张还限量,家里养鸡养鸭、养兔子,其实都是为了补充点营养。最让我伤心的是,家里陆陆续续将这些兔子全部杀掉吃了。
最后一只兔子,爸爸从别人家学来一种新方法,说什么给兔子灌醋,肉特别好吃。还真给它灌了一肚子醋。结果,兔子口吐白沫,到处乱窜,从楼上栏杆空当掉到了楼下,给摔死了。我有些难过,是不是好吃,已经没有任何印象了。
我养得最多的还是猫。记得养第一只猫时,我叫它“乌咪”,因为它是一只黑猫。突然有一天,“乌咪”不见了,急得我到处找。哪知第二天早上,它在家门外低声地叫着。我打开门,“乌咪”并不想进来,却好像要带我去什么地方。
爸爸说,你跟着去,可能是下崽了。下崽了吗?我很好奇。当我跟着“乌咪”来到一楼楼梯间杂屋里时,嘿,还真让爸爸给说中了,一只小猫崽躺在一团乱草中。这是我家“乌咪”第一次做妈妈,竟然是个“独生子女”。
我又惊又喜,赶忙将小猫崽抱回家里。做了母亲的“乌咪”在我和爸爸的周围不断地转来转去,喉咙里不断发出亲近人的呼噜声,样子十分地骄傲。
这以后,我陆续养过五六只猫,有的就是第一只猫的后代,有的则是从别人那抱养的,但都是黑猫,因为我喜欢黑猫。这黑猫捉老鼠特别厉害,我们这栋楼因为我养猫,老鼠基本绝迹。
我家的黑猫,就常常将在外面抓到的老鼠带回家来吃。它要把老鼠戏耍得完全没有任何抵抗力,没有任何逃跑的意图了,才把它吃掉。而我就是这场“猫戏老鼠”游戏整个过程惟一的见证者。
只不过黑猫的这种行为,也给我家带来了“灾难”。老鼠身上的跳蚤也同时给带进了家里,特别是夏天,大量繁殖,地板上甚至可以看到一团一团的跳蚤在那滚过来滚过去,我们的身上有好些被跳蚤咬的红疙瘩。最后,家里人采取行动,不停地拖地板,喷药,用桃树叶泡水给猫洗澡,才把跳蚤给清除干净。
卫生防疫站下面有个类似于现在的养殖场,喂养的都是供实验用的小动物。其中就有荷兰猪。这种猪长不大,身上有黄黑白相间的颜色,蛮漂亮的。爸爸见我喜欢小动物,就从那里要来了一只刚出生不久的。我常常把它捧在手里玩。
最搞笑的一次,我将荷兰猪带到了学校。下课后,我就从书包里将它拿出来给同学们看,许多同学都围了过来。课间休息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上课铃声响了,老师来了,我们还在玩。后果就是,荷兰猪被惊吓,从我手里跑了出去,满教室乱跑。
从那以后,荷兰猪就消失了。也许是爸爸将它送走了。最后陪伴我的,就只剩下那只黑猫了。总的来说,不论是养蚕,还是养猫,这些小动物都给我的童年和少年带来了许多的欢乐,也将那些年莫名的压抑感冲淡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