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文章《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自虐,还自觉为它买单?》中,聪明的朋友肯定看出来我在说明一个人的独立思考是多么重要。优秀成功的人我认为除了具备我之前文章讲的那些很重要的优秀内在特质外,还在两个方面因素有着重大区别。一个是所掌握的信息量,一个是将信息的转换能力,后者是一种思维模式,通俗叫独立思考。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掌握巨量信息的人,比如掌握全国人民账户信息的人,是不是等于拥有一个巨大的宝库,而成功的差距就在于思维模式了。有人把它们简单贩卖,一个号码1块钱,这些人是卖信息数据的二道贩子;有人把它们变成交易平台的数据库,于是这变成了支付宝;还有人掌控着它们的进出,分析调整宏观微观经济动态,他们是金融监管部门;引申一下,掌握一国信息的人可以成为国王,掌握世界信息的人可以成为世界领袖,掌握天地信息的人就成为“神”了。
很多对人类的研究都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并不在于智力,情商也没有职场上宣扬的那么至关重要,如果你掌握重要甚至是垄断资源,你需要情商那么高吗,公务员们都需要很会“做人”吗?只是我们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没有核心资源,只能靠自己打拼,那么我们自身的软硬实力越强,我们的价值就更能得到体现。
于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它能够“转换资源”。
人是一个很矛盾的动物,在我深入研究心理学、脑神经学,接触很多不同层面、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后,我发现这种“矛盾”越发变得有趣,我开始放下不为自己纠结矛盾的性格而烦恼,因为这是人的“天性”。
我们都会有自身的局限,这是源于我们自身内在的心智模式决定的,它是我们内在世界的一张地图,大家以前玩“帝国”“红警”的游戏吗?游戏一开始未探索的领域是一片漆黑,你需要自己去探索获取“光明”。凡人的一生不可能穷尽探索,我们是通过外界获知的所有一切来建立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外在的见闻、经验、体验形成了我们的思维框架。
这种思维框架肯定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它获取的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尽管不完全,我们还是要通过不断独立思考去总结提升,总结真理和规律,不断破除框架来提升自己。洞察问题本质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独立思考方式,是综合收集了信息数据后做出的一种能动性的输出,这时我们就能将“问题转换为资源”。
那洞察问题本质,验证真实可靠的方法如何获得呢?
简单来说就一个字“借”,借别人的智慧,自己在问题中看不清,可以让别人多给意见;自己见识不够经验不足,可以通过借用别人的经历做参考。时常跳出圈外,看自己看别人,你就容易总结共性和个性。
用我们熟知的一句话总结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
我精选几个了大家感兴趣又容易“矛盾”的点,说说自己独立思考的看法。需要说明的是,我清楚这文章肯定有缺陷,不管它是讲大道理还是干货,受用大小,都请大家务必独立思考,消化转化。不然再好的东西吃进肚子里不会转化,那唯有变成米田共了!
除了我自身能力和水平有限,跟我的定位和思维方式也有关系,我开自媒体写职场的文章,我不想哗众取宠、吹嘘抬高让他人成为我的粉丝和跟随者,我作为一名教练,我希望支持大家成为你们自己的人生领袖,我和大家一路同行,分享朋友们的喜悦。
有段子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笑了”,也有段子说“承认自身的愚蠢,是进步的开始”,我们依然会在这种“矛盾”中砥砺前行的。
1、选专业VS选行业
这是个老话题,也一直是比较困扰刚毕业的年轻人的问题。我认为简单说哪个正确都是伪命题,因为要看具体的人,能够从事自己喜欢和优势的工作才是能够持续而幸福的。虽然我并不是专业的生涯规划师,但我相信专业人士会同意我说的,如果我们支持别人做职业规划,肯定首先先把自己搞清楚,起点和目标点搞清楚了,路径就可以设计了。
类似的问题还有新时代该如何变?要专精还是跨界?是否该转行或转型?不要老是向外看,向内看更聚焦更清晰。
年轻人如果太执着于眼前的利益,你就容易陷入“术”的陷阱,过分追求一些可以达到捷径的方法。当然,你同样也会容易落入“道”的误区。那些销售“成功”的大师,只会强调他们的逻辑,说按照这些方法去做你就可以成功,做不好是你不够努力,不够拼命!那些企业领袖们,过了务实的阶段开始务虚,你发现他们不会告诉你一个具体的方法,而总是宣扬自己的哲理和精华总结,如果我们盲目套用,会死的很惨。
我看到很多老板盲目听从“成功学”,盲目套用名企成功之道,甚至冒进对企业实行转型升级,一些发展阶段还没到的企业,过于追求商业模式重塑快速爆发,转型投资新项目互联网+资本运作,最后基本上惨淡收场。
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道路是相似的,只是企业表现出来的问题更加复杂。化繁为简,把企业比成一个人的话,组织架构和人体结构,生命周期,内外部资源、环境、政策等问题等等都可以做类比,就是管理制度和经营决策,也是一群人做出来的,符合人性则生,违反人性则亡。
于是,我由这第一个题目引证出来一个观点,所有外在的事务或问题,你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答案,比如,你要认知别人,先认知自己,这样你也就洞察了人性。感性一点说,借用张德芬老师说的一句名言: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2、追潮流VS不追潮流
我一直是个不爱追求潮流的人,大学时我等到别人穿乔丹13代,我才买10代来穿。。。好吧,我承认,其实我是因为买不起才不追潮流的。我无法忘记香港回归那年我母亲买了第一双昂贵的锐步气垫篮球鞋给我,我那时的兴奋心情,可我也很体会母亲要掏出等同于一个家庭四分之一支出的钱来买这双鞋那种纠结的心情。
在这里我要说的追潮流可不止这么狭义,小到追逐名牌,衣食住行,大到生活方式,职业路径,都和这种独立思考有关。
你是你自己,并不是别人。你不需要成为别人,也不需要为了别人而活自己。
年轻的时候不懂事,我们总是会盲目崇拜明星,盲目追求潮流的东西。上面那双鞋就是我盲目追求的结果。身边的同学都穿耐克阿迪达斯,我不顾自己家庭水平求着母亲买名牌,过分的追求物质享受只会让自己成为物质的奴隶。
那现在的“潮流”就更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了。互联网的发达让人的个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于是“网络热词”一堆又一堆,比着谁更无厘头,“网红”一个又一个,比着谁更无下限。
回归冷静我们看看,既然是“潮”就有高有低,更多是回归“水性”本质,所以无论追或不追又是伪命题,还是看看它会否值得你受益,你又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说说对近来一些比较热的现象的观点。
A、极简生活:那是经历复杂后回复的朴素简单,没有这种心境的人,追求简单极致,这要么是大成之人,那大家要是简单模仿,这会让自己的社交圈子过度收窄,心态依然浮躁不安。放不下红尘,纵然出家也还俗!
B、知识变现:一大群知识大小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做线上线下课程出书等价值转换,这是一种很好的商业模式,我一直也在多方尝试这样的价值转换和价值放大。我前段时间也和众多“斜杠青年”一起学习如何写作、运营自媒体、吸粉变现。当我不知疲倦,一边饥渴学习一边努力写作实践的两个星期后,我获得了其中一个公众号迅速转正和流量主,却猛然发现自己过于操之过急,搞乱了战略和战术。
本来急于求成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哪怕现在互联网再快可以实现引流和变现,成本投入和产品质量总是逃不了的,通俗点讲,就是你要投入时间、金钱,产出有质量的作品,要建立有效渠道推广出去。
我想既然是发展斜杠也就是副业,它不能占据比我的主业更多的资源。其次很关键的区别在于每个人的资源能力都不同,转换能力也不同,定位和发展也不同,别光看光环不看汗水。于是,我放慢了步伐,重新调整了重心。
C、风口创业:滴滴出行、今日头条、聚美优品、ofo、罗辑思维、咪蒙,从独角兽到新模式再到个人IP,互联网创业越来越年轻化,越来越个性化,再加上政策和资本的鼓吹,有梦想的年轻人再不甘心为别人打工,有实力的老司机也要追求更高的价值,于是都投入风口创业中。
虽然我上面说了企业可以类比成一个人,但真要行动起来,一群人的问题肯定比一个人的问题复杂得多,比如创始人的股权问题就不是今天你和老婆喝粥你多一点我少一点那么简单。
我比较保守怕死,所以只能做个马后炮和旁观者。我觉得自己是没有资格对那些投身创业的勇士评头论足的,我首先是敬佩的态度。基于以前有部分想自己创业的年轻人和换种活法的职业经理人和我探讨过这样的问题,我的观点还是上面那些,看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这种闲云野鹤就做不了创业者,做个自由职业者比较合适;看自己拥有什么样的资源和能力,看外部有什么支持和条件。
引用我一位私董会员的话:我前三十年做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做了这个企业,如果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的话,我肯定不会选择创业。
创业是九死一生痛苦煎熬的过程,弱者慎入!!同理可以引证另外两件事,它们的成功都是需要有强者思维,需要领袖思维!
话题一展开要有干货就不能泛泛而谈,空洞无物,这一下文章的篇幅就比较长了。我在下篇会继续为你奉上另外三个热点话题,并且我想告诉你阻碍你认知和独立思考的三大“毒药”,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