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几天又在操心自己那几堆破藏书——这可真是件天大的烦恼啊!
2013年搬家,藏书被扔了三分之一强。去年那场“浩劫”,又缩水了一大截。剩下寥寥数本,分成四拨,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堆家具的仓库、我单位、先生单位和现在的家。那两拨等于暂时尘封了,也好,眼不见为净。平常能翻翻看看的就是家里和单位这两堆了。
可是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呀,一年来,书没看几本,计划中准备再搬一次家。看来我已经习惯流动化生存了?我们简直没法定居于这个庞大的城市的一个角落,而要不断不断迁徙,就像一条小舟在大海中随波漂流。
路上那么颠簸,当然随身携带的东西越少越好,轻装上阵。
(二)
每每搬家,书成了最最头痛的事。
在我看来,无论当初如何费力,花了多大价钱买来的弄来的书,现在看来绝大多数都是,一个词——鸡肋!
留着呢?实在嫌弃得很!又重又脏又占地方,每次搬家都会成为最费力的那部分。
扔了呢?大多没看过,看看书名,都是当年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心翼翼、掂量着钱包、再三斟酌买下的,当时没有及时看,没想到再看就不知道是猴年马月了。尤其是那些专业书,再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倘若是衣服或是其他物品,按照“可能有用”的分辨标准,依我的个性,早就扔到历史的垃圾堆了,唯独对书迟迟下不了手;估计还是脑袋里的传统思维模式作祟——对纸张和文字的尊崇。
(三)
怎么办呢?
周六上午特地去了一次单位,带了一堆日记本过去存放,又将那边三个小小书柜的书过目了一遍。
理出来近期打算看的七八本书,大多数一本本拿到手里又一本本放了回去,高矮胖瘦、整整齐齐地码码好,仿佛要放一辈子似的;而我甚至连继续在同样的办公室桌前工作多久都不确定。
有进步的是,若干本这几年看过却不打算再保留的书,单独放在一个角落,一一拍照放到闲鱼上了,价格当然低得可怜,希望能够找到靠谱的主子。心知肚明,交易出去的可能性其实很小,这个时代看纸质书的人实在不会太多,尤其是养成上网找书的人,更加不会买我的这些书。
先放着罢。
(四)
其实,买书的时候越来越少了。
记得最后一次较大规模入手书本的,应该还是2014年上海书展,去了好几次,每次都一袋袋地拎回来,放在自行车车篮里,车龙头都把不住;还很烧包地在腾讯空间晒了一下下,唯恐别人不知道我只买书不读书的。如今回想,真真可叹,当时买的书,真正看完的不到十分之一罢。
饶是如此,隔三差五的,一看到有权威人士推荐的好书,还是忍不住买下。这两年在罗辑思维买了不少书,罗胖巧舌如簧,被忽悠上当的时候实在不少,《金圣叹批水浒》、《丈量世界》、《经济学通识》……听樊登后,碰到听了还不过瘾的,忍不住又买了一些,《梁漱溟读孔孟》、《王阳明大传》……
对对对,给孩子也在不断地买书,对她的毫不吝啬。除了纸质的之外,去年竟然有一套学校指定课外阅读书籍竟然有120本之多,好在她做得比成人好多了,一个暑假基本全神贯注看完!kindle上电子书也有求必应,我一直主张“开卷有益”,虽然她又求学压力,但是看书的时间有限,能看尽量看。
(五)
当然知道,处理书籍的唯一最佳方式只能是:读!
只是这个时代,这个年龄,诱惑太多,而琐碎又太杂。忙完了工作忙家务,忙完了身外,还得忙内心的整理和调息。消遣类书读多了,精神上愉悦了,同时开始焦虑,不停地问自己:“读这些有什么用呢!”赶紧回头再去读有用的书,啃啃专业读本,让心定定。我本俗物,奈何奈何!
继续尽力而为罢!
行走 学习 悦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