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熟悉点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尤其是二战初期,纳粹德军的战斗力是非常彪悍的。他们27天征服了波兰,4小时征服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征服比利时,39天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可以说,不到半年时间,德军就征服了大半个欧洲,震惊了全世界。
纳粹德军为啥这么厉害呢?主流观点认为,纳粹德军厉害是因为战术运用得当,他们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战术“闪电战”。
“闪电战”这个术语我们现在都很熟悉了,指的是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等现代化战争工具的速度优势,突袭敌军,切割敌军,闪电般地摧毁敌军的抵抗能力。
也就是说,黄金打青铜,就在其它国家的军队仍以步兵为主时,纳粹德军早已经完成升级,实现了全军机械化,作战时以坦克、飞机为主要战力,利用速度优势轻松碾压主要靠双腿作战的敌军。闪电战之父、德国名将古德里安的话道出了闪电战的真谛:“请你们离开公路,我没时间俘虏你们。”
当时德国的行军速度有多快呢?“每小时行军80公里”,“3天挺进500公里”,这样的字眼经常出现在德军报告中。最恐怕的记录是“沙漠之狐”隆美尔创造的,当时他为了绕开法军的防守,避开大路,从荒山野岭包抄,于1940年6月17日创下了日行240公里的世界军事记录,当时被称为“神灵附体的行军速度”。
《亢奋战》书中观点:闪电战,也是毒品战
“闪电战”听起来很炫酷,但这个战术背后其实隐藏一个问题:“闪电战”强调攻敌不备,速战速决,要想运用好就得让军队保证极高的行军速度;如果行军速度不能保障,作战计划拟定得再好,军队装备得再优良,错过了最佳的进攻时间,也达不到战术效果。
你或许会说了,德军不是使用坦克飞机么?坦克飞机是好用,但它们是机器,需要人操作,不会自个出现在敌军面前。所以,闪电战对士兵的体力和意志力要求是很高的。
那么,德军是靠什么来维持士兵的体力和意志力呢?在《亢奋战:纳粹嗑药史》这本书中,作者诺曼·奥勒提出了一个颠覆性观点:纳粹德军厉害,不单是战术对路,还因为他们集体吸毒。德军正是依靠毒品的刺激,才可以不用睡觉,昼夜前进,用闪电般的行军速度打得对手措手不及。
奥勒总结说,闪电战,其实同时也是毒品战。
妈耶,这听起来也太不靠谱了吧?作者写的是小说吧?还真不是。《亢奋战》是一本严谨的历史学专著。作者写这本书时,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士兵信件、军医报告、希特勒私人医生记录,最终才得出了这样一个让人咋舌的结论。
用毒品把士兵变成不用睡觉的战斗机器
其实一开始,毒品并非因战争需要而研发的。德国最早生产的毒品,实际上是为了满足“民生需要”。一战结束后,德国经济全面崩溃,人们意志消沉,急需要兴奋剂来“提神”,或是逃避现实。
但德国因为一战失败,丧失了所有海外殖民地,从殖民地进口咖啡、茶叶这类天然兴奋剂的路被堵死了。好在德国人在化学领域有领先优势,买不到天然的兴奋剂,那就自己造呗。于是,德国的药品企业就开始大规模的合成吗啡、可卡因、海洛因等药物,以满足人们对于兴奋剂的需求。那时,人们还没意识到毒品的危害,所以出现全民嗑药的情况一点也不奇怪。
毒品在德国军队中也很流行。早在二战之前,德军中很多人就使用一种叫“柏飞丁”的小药片。柏飞丁是一种合成的甲基苯丙胺,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冰毒。这种小药片可以提神,让士兵站岗时不瞌睡,所以很受欢迎。当时的二等兵、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亨利希·伯尔就经常使用这种毒品。
“柏飞丁”可以阻断睡眠的效果,很快就被德国军医注意到了。军医们组织了一次150人的实验,实验效果很好。1939年的波兰战争开始时,军医们买空了德国各地药房的所有库存,给每个德国士兵都配备上足够的“柏飞丁”。毒品正式用于实战。
对波兰战争胜利后,军医们把功劳归功到毒品上。他们报告说,服用柏飞丁后,士兵们充满了活力,情绪高昂,战斗给力,可以长时间不眠不休地投入战斗。
波兰的经验迅速得到推广。军方命令药厂立即加大产量,赶制“柏飞丁”药片。军方当时下的订单是3500万片,药厂加班加点赶工生产,日产量最高时达83.3万片。军方还专门发布了使用说明书,告诉士兵们吃几片就可以不用睡觉。
就这样,为了获得战争的胜利,丧心病狂的纳粹德国把毒品列入部队的配给清单,把士兵们变成不用睡觉的战斗机器。
希特勒靠吸毒塑造自己“精力充沛不可战胜”的人设
作为军队的灵魂人物,德军高层几乎也都用毒品来振作精神。其中,希特勒更是当仁不让的“吸毒元首”。
与士兵们为打仗而吸毒不同,希特勒吸毒更多的是为了营造一种“精力充沛和不可战胜”的“人设”。为了能随时能以最佳状态出现在各种公共场合,希特勒将毒品当成营养品,用来消除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
比如希特勒有时需要在民众面前行那个高举右手45度、大喊一声“嗨,希特勒”的纳粹礼,为了显得自己很厉害,让胳膊抬起的时间足够长,希特勒要事先打一针兴奋剂。
希特勒毒品的主要来源是他的私人医生莫雷尔,使用的药物包括海洛因和可卡因。在使用频率上,士兵们一般在打仗时才用,而希特勒几乎天天都用。根据私人医生莫雷尔的笔记,二战期间希特勒使用的药物多达90种,每天用药多达28种。从1941年8月到1945年4月的885天里,希特勒开药1100次,其中注射800次。
纳粹德国:成也毒品,败也毒品
既然毒品这么好用,那为啥德国后来失败了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战斗类型发生变化,毒品起不到积极作用,副作用却凸显了出来。
二战刚开始时,德军用的主要是闪电战,毒品能够让士兵们不眠不休地作战,帮他们赢得大量的时间,经常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当时法军就哀叹:“德国为什么行军这么快?难道他们不用睡觉吗?”
但入侵苏联后,战争类型发生了变化,“闪电战”不再奏效了,双方进入了阵地战和消耗战。因为不再赶时间,用药物剥夺睡眠不会再带来任何好处,毒品的积极作用没有了,副作用开始显现了。当时士兵的回忆录现实,“柏飞丁”用多了,会让人精神错乱,产生幻觉,体力衰竭,打不动仗。当时德军也想让士兵戒掉毒品,重新做人,但士兵们上瘾了,戒不掉。到了战争后期,“柏飞丁”起到了另外一个作用,用来逃跑,因为士兵嗑了药,就可以不用睡觉,连夜逃跑。
第二个原因,毒品的副作用让希特勒精神混乱,做出许多错误决策。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德军把40多万英法联军困在敦刻尔克,如果一举歼灭,二战历史说不定就要改写。
可就在德军稳操胜券的时候,希特勒却突然下令地面部队停止进攻。为啥,毒品惹的货。原来,当时的德国空军戈林是个吗啡重度上瘾者,那天打了点吗啡精神亢奋,突然冒出个想法:反正英法联军都挤在敦刻尔克,背对大海,春暖花……不,无路可退,如果我派出空军轰炸消灭他们,那功劳不都是我的么?戈林兴冲冲地去游说希特勒,被毒品搞得迷迷糊糊的希特勒也失去了判断力,竟然同意了戈林的建议。结果,德国的空军不太行,英法盟军35万人撤退到英国,为后来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再举个例子,德军进攻苏联初期,打得苏军全线溃败。德军本来可以一鼓作气拿下莫斯科,可希特勒却下令德军放弃莫斯科,分兵两路攻打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
还是毒品惹的祸,晕乎乎的希特勒自我膨胀了,觉得德军的实力足够两线作战。
结果,闪电战打成了阵地战,苏联红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就此扭转战局。
结论:纳粹德军厉害,不仅仅是因为战术先进,还因为他们大规模使用了毒品。但成也毒品,败也毒品,毒品给闪电战带来的积极的作用,但却给阵地战带来了消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毒品还让希特勒做出了一系列不靠谱的决策,直接影响了战争的进程。
这就是《亢奋战:纳粹嗑药史》这本书的主要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对不对呢?欢迎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
诺曼·奥勒:《亢奋战》
伊恩巴克斯特 《闪电战》
约翰·托兰《希特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