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成为访谈对象时
——记第一次成为访谈对象
访谈记录:
时间:2018年3月4日15点40分至17点
访谈人:李家成教授
访谈对象:蓝美琴老师 程露老师
借于自己的思考,仅呈现自己对访谈内容的思考与解读。
问题一:这一年中,您觉得自己有哪些变化?
1.关于思考。
工作整整18年,之前的17年,总在做,在实践,极少思考自己为何而做?在乡村教学的九年时间里,大多的经验都是从同事那里习得的,更多的是借鉴。自认为自己当班主任不错,成绩也有,材料一大堆。在乡村小学时就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可自己总觉得过于表面,任何活动都是为了事而做,并没有过多思考它的教育价值与导向。而这一年的实践让我开始学会真正的思考。思考这样的方式是否合适于自己班的孩子,思考不同时代不同班级不同学生,是否该采取同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开始试着真正地立足于自己面对的学生来深化班级建设。而非完全的借鉴。我开始越来越能静下心来思考,思考自己的教育之路,思考眼前孩子的所需所求的发展。
2.关于有效地与学生合作。
以往的活动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我布置你来做。学生大多听从服从的较多,难得放手也显得过于拘谨,主动性不够。所谓的合作也只是表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而现在,所有的活动,都立足于每一个学生,有活动前的问卷,有活动过程的引导与协助,有活动后的反思,这里的反思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学生的。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发展,真正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在今年寒假的小队活动中,小何同学所组建的团队,分队、设计队旗、组织策划、过程记录、分享收获。所有过程都由他们自己完成,而我只作为补充,协助完成。
3.关于合适地与家长沟通。
与家长的沟通更有方向感。在李家成教授的《家校合作指导手册》中有提到许多家校合作的方式,而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很难把握与家长交往的度,近了容易过多干涉,远了容易产生误解。当我自己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思考,当我自己开始更科学地解读家长与老师的关系时,一切都变得合适。我有一大波朋友似的家长,他们不仅仅是支持我的工作,更多的是理解,理解我更合理的教育教学,当他们看到孩子的成长时,自然也就毫无保留地选择相信我。我一直认为作为老师,不应该过多的干涉家庭教育,我们可以选择更多的沟通方式,而非定要转变他人的教育方式,学校与家庭可以融通,这需要我们恰切的沟通。
4.关于从他人的文章中读到自己的实践体现。
关于阅读,其实我一直都是不喜欢的,总觉得太累,不是看书太累,而是要读懂读透太累,于是以往都是需要写文章了,临时抱佛脚式的阅读。而这一年,严格说这半年,我开始逼着自己阅读,开始逼着自己写读后感。慢慢地,我开始觉得其实所谓的专著读着也是很有意思的,渐渐地,我开始从文章读到了自己,自己的实践如何归结为理论,从理论中是如何产生实践的?我开始思考更多的是,我的实践是从何而来,我的教育价值在何处?
问题二:关于理念的转变,概括一下,这一段改变最大的理念是什么?影响最大的人是谁,影响最大的事是什么?
改变最大的理念:联系前后,立足学生,充分思考发展价值与理念。会思考更多的为何而做?如何提升?
关键人:李教授、雷所、雷校、林冬梅老师、王怀玉老师、顾惠芬校长、守星人邓景秀老师,还有研修群里的每一个优秀的老师们,特别是我们精英班的一些特别认真执着的老师。
关键事:一次武义骨干班主任培训的交流、两次全国假期生活重建论坛、一次暑期展销会、一次次地磨练,让自己越来越能自信地站在各种平台上,不断地让自己有更多的话语权,来呈现自己有理有据的实践工作。
关键书:《中国班主任研究》、《孩子们,你们好》。不同的班主任视角,感受到了作为老师的不同视野。我们可以不仅仅从事教学,我们还必须学会结合实践去研究去思考。
问题三:都在精英班里,谁的改变最大?变化不大的,还有一部分,可能是什么样的因素?
我觉得改变最大的是:叶斐妃老师、巩淑青老师、李静雪老师。最让我敬佩的是蓝美琴老师。改变最大的三位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点:年轻,敢做,认真、执着。而蓝老师真的是太让我感动了,我总能看到身边年过四十的老师,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开始顺其自然,能做则做,能不做尽可能不做,而蓝老师真的是不一样,她的教育情怀令我太震撼了。
而变化不大的,我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没有真正读懂重建的关键。没有真正理解这样的变革。无论是假期的变革,还是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生长,本质是什么,是发展学生,是融通家校,是整合学科,是促成有效教育价值的形成。开始第一步,你才会有所思考,才会有所改变,才会有所转变,才有可能“知其所以然”。并不是“城外”人所说的“哗众取宠”。当然班主任的实践更多还是需要专家的引领与学校的大力支持。而我是幸运的,雷校的全力支持,李教授细致的引领,雷所的身边指导,我想我们的投入,不能成为我们的负担,而应该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
最后,李教授在访谈结束后,阐述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期待:
1.没有投入,就不会有新的思考,就看不到发展,就不能有发展的台阶。
2.希望有更多的尝试,通过尝试寻找结合点。如:个体的角度,谈尝试,一年级的班级工作如何开展等等。
3.这个阶段的研究可以总结,可以整理,可以概括。现阶段的研究需要深入要有思考。
4.在我们的交往中需要共同的阅读,共同的实践,共同的研究。
5.而我们以后的角度,合作研究的角度可以更多元。如一年级生长型班级的成长,强化探索,形成新的班主任策略。
6.多接触不一样的人,多阅读不一样的教育专著,多与伙伴们一同研究。我们的研究可以是学科和班级工作的整合,班级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或是更多。
7.期待有更多自己的意识的觉醒。
在整个访谈中,我感受到了肯定与期待,感受到了一个热衷于一线班主任研究工作的教授的认真与一丝不苟。无论你是如何解读,李教授都能非常认真的记录与思考。我非常喜欢“思考”这个词,这甚至改变了以往自己大大咧咧的性格,开始慢慢变得会思考,真正有价值的思考。这样的访谈,可以从访谈对象中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如这个对象是如何参与研究的,如何认定自己的,如何正视自己的发展与存在价值的?这也是我们可以学习与借鉴,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合适,书面的问卷或许只能了解一部分,而面对面访谈或许会有更多直观且真实的解读。我不知该如何整理,却为今天下午两场截然不同的访谈所折服。面对自己以后的工作,今天我又学习了新的研究方式,自己亲身经历了一位高水平专家教授的平易近人的访谈。谨以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