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中国人因为挨过饿,闹过几次饥荒的缘故特别害怕缺粮食。因此对粮食有着特殊的感情,尤其是爷爷奶奶那代人。他们一见面打招呼就说:吃了没,而且都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到了我们这代人见面打招呼就是:hello,然后直奔主题,没有那些客套和寒暄。
不同时代塑造了不同的思想,相对来说七零后比较稳重,八零后比较迷茫,九零后则更加开放。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衣食住行都已得到非常大的满足,尤其在吃的这方面,下馆子改善一下伙食已经是很平常的事。而且经常听到很多人说平常日子和过年过节没有什么区别,过年过节吃什么平时就吃什么。因此现在过年过节也就没有太大意思,远了不说,就说我小时候的生活水平和现在比就是两个天地。小时候平时虽说衣食无忧但绝对不可能像现在每天都可以吃上肉菜,小时候平时吃顿肉还算是奢侈。因此到了过年明显能感觉到和平时的伙食差距,对过年真的特别期待。
妈妈常常说她们小时候特别期待过年,她们小时候物资紧缺,吃大米白面还得凭票供应。因此过年对于母亲小时候来说绝对是天大的喜事,常听母亲说一到过年她们就可以吃到冻梨。那是她们小时候吃过最好吃的美味,每当听母亲说起这段往事多少有点感伤,她们的童年好不幸福。
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大吃大喝渐渐成为一种习惯。虽说这是好事,说明我们的物质文明达到一定高度,可也让我们的精神思想开始腐化,浪费食物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人因为营养过剩造成身体肥胖,并且被很多疾病缠身。大家吃饭的口味也越来越刁钻,很多健康食品不喜欢吃反而特别青睐垃圾食品。
在我上大学时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在食堂勤工助学,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擦桌子,收拾餐盘。学校规定在食堂吃饭的同学吃完饭必须自己把餐盘送到指定地点,一般我会站在那里回收餐盘。在回收餐盘的地方有一个大桶专门装剩饭剩菜,同学们吃完饭就看到他们端着尚未吃完的饭走过来。差不多很多人都剩一半的饭菜,不一会回收剩饭剩菜的大桶就满了。一个人根本推不动,只能两个人很吃力的把装满剩饭剩菜的桶换下来,再放一个新的桶。基本一顿饭过后就能收集两大桶剩饭剩菜,一天三顿饭就有六大桶。粗略计算一下一桶装的剩饭剩菜怎么的也有一百五十斤,一天就快浪费掉一千斤的粮食。这是多么大的浪费,虽说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可咱们也该珍惜一下饭菜,它们可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钱呀。
等我到了寒假在西餐厅工作时,负责打扫卫生擦桌子,老板看我干活麻利还经常夸我。这家餐厅是自助餐厅,生意非常火,食品种类也很多。尽管这里规定不允许浪费食物,可很多顾客还是多少会浪费一点。老板为了生意好基本就见怪不怪,每天我收拾餐盘看到没有吃的食物被扔掉的怎么得有二三百斤。而且在这里我也领教了什么是吃货,吃自助有那么一句话叫扶墙走进来,在扶墙走出去。刚开始听这句话感觉挺有意还有点不明白,估计很多朋友都非常清楚这句话的内涵。在西餐厅看到顾客来了确实很能吃,一个个都是海量。更绝的是他们很多人一边吃自助餐还一边吃健胃消食片,我每天打扫卫生经常看到健胃消食片的药盒。而且还真遇到了因为一边吃自助一边吃健胃消食片一边上厕所,结果把自己吃进医院的选手。在这个小天地我看到了各种吃货们的丑相,为了吃至于那么为难自己吗?
现在很多人因为营养过剩,每天吃的太好身体越来越胖,最后逼得自己还得减肥。为了照顾自己的形象,很多人只好在健身房里流汗,可那些吃货们还不喜欢锻炼。自然而然体质就会变差,身边的朋友很多年纪轻轻就患有三高。如果得了糖尿病那是最不好受的,自己想吃什么都不敢吃了。为了健康我们还真的要管住嘴,同时也做到了勤俭节约岂不一举两得。
曾经看过一个日本哲人对食物的解读让我受益良多,人家说食物的意义在于它们是在用它的生命维持我们的生命。比如稻米它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我们把稻米做成香喷喷的米饭时就该想到是稻米用他们的生命帮助我们延续生命。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敬畏食物,很多日本人确实有吃饭前敬拜饭菜的习惯。听到这样的解读我感觉比自己追求勤俭节约的理念更高深,而且确实有道理。
一粥一饭当思之不易,为了我们的健康,为了可持续发展,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都该从自身做起,不浪费一粒粮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粮食都是汗水的结晶,珍惜它们就是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