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有三大变化:
一、材料作文占了大头,命题(话题)作文大为减少。材料作文一般只给出一些文字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内容自己命题写作。
二、作文往理性靠拢。
2013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有两种类型,一是给出的材料多是名言、寓言和哲理故事等,属于哲理类;其次是贴近现实的素材,属于时事类。二者都是引出话题,需要考生自己来选择和确立写作的目的。基本走向,都是论述性的,要展开思路,阐述观点;要围绕所提供的材料,又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提升,或者凝聚为某个观点。
传统的语文教育不太注重思维训练,应试教育也不利于思维训练,目前的作文教学几乎都成为应试技巧的培训。
三、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增加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文从字顺的表达。那种晦涩难解、“雷人”“坑人”的题目很少了。
北京卷提供的材料是科学家与文学家的对话,谈到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星期,看到手机会有什么反应。科学家想象手机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个大发明家感到新奇。而文学家想到手机的广泛使用影响到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这或许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由此引发什么想法和思考,要求考生自命题写作。题目好在往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人文等方面引,既要联系现实,又要有些想象力和科学思维,读书多、知识面宽、思路活跃的学生会发挥得好,死读书的学生比较难。
高语文改革,首先要改变高考作文阅卷“趋中率”严重的问题。只要拉开分差,把二等分的“大肚子”缩小,增加高分比重,就能抑制语文学不学都无所谓的想法,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中考和高考的命题也要改革,抑制“套式作文”和“文艺腔”,抑制死读书和“题海战术”现象。
语文能力低下,很大程度上就是思维能力低下。语文教学只有把语言表达的训练和思维训练集合起来,才是正路。
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的突出一点是回归理性,看重思辨,大概有90%的作文命题都侧重考察理性思维能力。
如课标卷要求围绕“山羊过独木桥”的游戏规则来展开讨论;上海卷提出“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要求考生就此议论为文;北京卷题目“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给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要求考生议论为文。作文题目,往理性靠拢,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背后的思维能力。题目比较活,那些爱读书爱思考的学生,自然发挥得好,用模板和材料去“套”,未必管用。
现今作文教学,几乎”全线崩溃”,就是训练应试技巧,完全把作文教学当做敲门砖,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好不了多少,而读书、学语文的“胃口”又被败坏了。所以高考作文应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多数省市试卷的作文题目都比较注重贴近学生生活,让考生有话说,考出水平。如江西卷题目是“课内外学习探究”,联系课改的实际。课改提倡“探究式学习”,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体验,只要结合各自的经历来谈,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就各有所得。
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不排除发挥想象,而且最好能激发想象,只要这种“想象”是多数学生有兴趣,又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的。如广东卷的题目是“胶片与数码时代”。这道题说的是照片,其实是在引发关于科技与人生社会的许多思考,题目的现代性很强,又贴近学生的生活,还能激发想象,考生有很多的发挥空间。
注重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维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大趋势。
2015年上海卷: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他们,将关系到郎府造就和的自我竟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写作。考生必须理解并抓住人心中那些“坚硬”和“柔软”的东西,比如原则、信念、感情等,去展开论说。
如广东卷的材料: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从不同的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有似乎很远。
这一题涉及信息化带来便利,也带来某些新的问题,包括人与自然的疏远,人的感受力降低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信息社会的发展,都是热点问题。
贴近现实生活,而且能激发想象,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如安徽卷:关于“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让考生联想到普通的印象和科学观察之间的不同,从而引发关于科技与人生的许多思考。题目的现代感强,又贴近学生生活,还能激发想象,有很多发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