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极客少年
1.
“迟到了!”
我内心直呼糟糕。直到我推开会议室的玻璃门,看见西装革履的实习生们。
“你来了?”师姐微笑。
“嗯,不好意思,赶地铁迟到了。”
我端正坐下来,看到对面作思考状的实习生。这个时候,他们不时询问师姐各种问题。
师姐递过来一份实习生协议,“你先看看。”
“好。”
“其实我也是大三的学生,我有这么老吗?”师姐笑了,对着围问她的实习生说。
我有点惊讶。师姐是一名HR,负责实习生团队的招聘事宜。没想到她竟和我一样,都是大三学生。
“怎么样,想好了没?”师姐问。
我快速浏览了一下。整个实习生协议有十几多页,涉及保密、工作职责、内容范围等各个方面。我有些不安,摸出手机查找校历。
我犹豫了。实习期开始,我们学校刚好期末考试。
“师姐,很可惜,考虑到我的期末考试与实习期相冲,这实习协议暂时签不了。我会留下我的联系方式。”
师姐烦恼,“为什么你们都要考试?”⋯⋯⋯⋯
回到学校,我隐约感到不安,觉得这家世界500强央企的暑假实习生要吹了。
果然,等我熬过漫长的考试月,负责人告知,他们的实习生找齐了。
时间,并不会等人。
2.
广州,七月流火。
我不得不重新投简历,然后经历笔试,面试,最后在陌生感中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做品牌文案实习。
“你好好一个财经大三学生,跑去广告公司做什么?”老爸有些不满,可能是因为不符合他的心理预期。他觉得,我在商学院读书,进的就应该是银行、金融机构和证券这类高大上的机构。
其实,好的广告是能够引领时代风潮的,例如广告界最经典的“1984”电视广告。
“1984”来源于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中的一句话:“老大哥在看着你。”广告中的“Big Brother”指代IBM,而穿着橘黄色短裤的女子就是苹果的Macintosh。这个身披鲜亮色彩的女子代表着自由、创意以及变革,拥有图形界面的她与思想陈旧、一成不变的IBM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984”用极其叛逆的方式向全世界宣告:1984年,改变人类命运的产品——苹果Macintosh电脑就要来了。这段广告首播于1984年1月22日美国“超级碗”大赛,对当时的美国人而言是一记当头闷棍,结果引发了美国全境对“1984”的大讨论。
所以关键是,面对未知行业,你是否有勇气去拥抱变革?面对未知,你是风险保守者,稳健者,还是自由进取者?
“拥有初学者的心态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所谓初学者的心态是指,不要无端猜测、不要期望、不要武断也不要偏见。初学者的心态正如一个新生儿面对这个世界一样,永远充满好奇、求知欲、赞叹。”
对广告文案一无所知的我凭着以前的文学积累,开始了笨拙的文案写稿心路历程。
这种感觉,就像你长期开口闭口就是长期股权投资,借贷方相等,资本市场运作,脑子里算计着公司债务重组所需要的股权分拆清理,万科股权之争的股权结构焦点,一下子转变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浅吟低唱。奇妙极了。
学院教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的向我们简述“三行一会”的常识和国际财经界的兼并收购案例也好像与我无关了,在现实生活里,我只是一个为各大品牌写文案稿的小小实习生,而已。
那些叱咤风云的大事记,只存在我们的日常无聊的口头里和课程讲解上。
3.
实习生,谁没个加班加点的时候。
我才知道,那些整天喊实习生做着打杂工作的人,都是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或者准确来说,我们都被实习生这一名词误解了。
事实上,实习生都是公司里的新人,领着最低的工资,做着随时支援公司各方的工作。比如我,整天要担心文案的过稿成功率。在死线之前恐慌,绞尽脑汁,匆匆忙忙赶完稿件发给Boss审核。一有特别空闲的时间,就需要帮忙其他的项目组。
玻璃心?不好意思,这里不需要。
每逢重大节假日,就是我们广告公司最忙碌的时候。我所在的项目组,9月份红红绿绿的项目进度排期表最是令人眼花缭乱。
每天一抬头往窗外看,广州已是华灯初上。
每天都是这样,一个人站在公交站牌下等公交。总会莫名想起《千与千寻》里小千坐在穿行在大海上的电车的样子。电车朝着未知远方前进,以日以夜,小千只能默默的等待。但她终究是幸运的,带着她的心中的爱去面对未知,旁边还有无脸男陪伴着。
下班路很漫长,穿过广州街头,我经常抬头仰望城市里美丽的钢筋大厦,最后钻进地铁。
走得多了,就想起读过的很有感触的一段话: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日复一日,我像正经的上班族一样起早贪黑的挤进地铁,在广州钢筋森林里来回穿梭,闭上眼睛都能想象得出自己要走过的站点,路线。
庆幸的是,我们广告公司的团队都很年轻——戴着大框眼镜MUJI范的萌妹,扎丸子头的御姐,没错,我们都是90后。不知不觉,我们90后已经长大,学着去接触这个新世界。而我们之中的卓越者,像“洪荒少女”们,已经站在世界的舞台中央。
因为年轻,所以世界是我们的。
9月开学季,我回到学校上课。正式进入大四的我,就像高三党一样再次面临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在公司里讨论学校是一件奇妙的事情。一边上课一边实习,这种兼有双重身份的反差让我越发珍惜大四和那剩余不多的学生生涯。
二十岁多,我就这样生活。
我的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