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收到虎嗅的推送文章“愚人节特稿 | 再见北京!暨虎嗅搬迁通知”。点进去一看,不免感慨万千。开篇就自嘲式的解释了一通自己公司的现状(因为各种原因想逃离北京)。
身为一家被评为“商业模式单一、理财能力欠缺、亏损同比放大”的新三板公司。
讲述业界是这样“爱戴”他们虎嗅,而且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动态(意思是你们也不用八卦、猜疑,由平台自己主动来宣布这件事)。
后文介绍了虎嗅的成绩,以及是怎么被行业企业爱戴的几个小故事。
近5年间至少有上百名从虎嗅平台走出来的写作者,成为商业品牌与传播机构的写作者。
四五年时间,平台就培养出一批很优秀的内容原创作者,表明平台的坚守是有一定意义。
小故事就说虎嗅的记者被拉入灰名单,连一些大公司的媒体会议通稿都无法拿到。大公司的媒体会议邀请名单会思量再三最终还是把虎嗅的记者名单排除在外,甚至一些大公司在选中发布重大新闻的平台时,到最后都会受到劝阻说不要选择虎嗅。表明他们在行业立足的艰辛。
小编认为这都是他们坚持内容为王,无法讨好受众,作为一家严肃媒体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但是他们还是坚持不讨好大众,不讨好金主。也许肤浅之后,会求精华,也许是到大家都慢下来的年代,终能“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可是在这之前须得活下去。
同时,在“如何快速做大微信公众号粉丝量”成为显学的当下,虎嗅固执地拒绝让自己变成一家生产情绪的平台,不可避免地对内容传播性造成伤害。现实大家都知道,“内容生产者”无论从流量还是收入上,都被“情绪生产者”全面吊打。
这是文章的原话,通篇充满无奈(其实,这么严肃的话题选择在这么不严肃的时间抛出,就已经反映他们对现实的无奈),满满感觉到虎嗅在自己的净土上艰难地坚守着,虽然这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诱惑(大金主不想标明“广告、推广”的字样打广告,被虎嗅拒绝,对手也许会欣然接受;明明知道大众就喜欢“情绪类”文章,可以大量转发传播,可是虎嗅坚持拒绝)。这个过程中肯定布满了心酸无奈,尤其是大众的口味,虎嗅不想为了迎合大众而失去自己作为严肃媒体定位的坚守。
当受到大众的口味挑衅时,好多UGC平台都采取妥协的方式,“你喜欢什么我就推崇什么(哪怕我知道没有营养,哪怕我内心也是拒绝的)”,首页充斥着“情绪生产者”的文章,而“内容生产者”的文章则藏在平台更深的地方,需要非大众用户去发现。作为内容生产者,也许这个体验更深刻,真的是好多被“情绪生产者”吊打,到不能坚守的时候会就会变成为“情绪生产者”,转过头去吊打还坚持着的那一部分。
公司也好个人也好,大多数选择妥协,不过也有极少数会选择坚守,有那么极少数坚守对世界来讲就够了。坚守的那部分总会吸引到自己的核心用户,而且是最忠实的核心用户。
如果有用网易云音乐的就知道,它拥有独特唯一的运营模式,但是商业方面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喜欢看评论的会发现,在一首歌或者一个歌单的评论区,经常有类似的评论:“希望网易云音乐一直做下去”,“出付费,我愿意花钱”,“网易云音乐会不会做不下去了”等等担忧平台生存的问题。你会发现它已经聚集一批核心用户,开始为你平台的生存担忧。我相信网易云音乐的产品经理肯定是欣慰的,会感谢自己的坚守,感谢自己的用户。当然作为终端的用户,也会特别感恩产品的坚守。
类似的还有豆瓣,在此之前都一直拒绝商业化,但是企业有企业的商业属性,必须要挣钱,就算不挣大钱,起码得生存下去。其实好的产品做一些跟产品本身相关的商业化,在不伤害用户利益的前提下,用户也不会反感,反而会支持。
大家最熟悉的微信,它始终有它自己的坚守,不管谁给压力都动摇不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染缸中,如此没有企业精神的国度,还是有那么一批人始终在坚守自己的初衷,坚守自己的立场。这就够了!
在虎嗅那篇文章评论区有一条评论让我印象深刻,大体意思是:“我没有理由让你坚持些什么,但是请’加油‘”。个人或者企业能不能坚守,是否需要妥协,其实没有对与错,只是在那个时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方向。因为都快活不下去了,还坚守,大家会奉劝“识时务者为俊杰”,需要先活着(这几乎是所有的创业公司前期都会面临的问题)。如果企业活得很好,还没有自己的坚守,只知道追名逐利,看别人做什么赚钱自己马上涉足,最后都是草草收场,这样的企业大家只会觉得这是一家没有坚守没有灵魂的企业。
坚守常驻心中,通往终点的路有很多条。
无论是做为个体还是团体,在日益浮躁的空气中前行,请带着自己的坚持和初心,去奋斗!
无戒日更挑战营第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