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
洗雪冤狱不滥赦
天子何须看风水
唐宣宗很能听取臣下的意见。令狐绹任翰林学士,宣宗把唐太宗李世民写的《金镜》书交给他,让他读给自己听。
令狐绹读到这样两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
宜宗问他:“这话怎么说呢?”
学士解释道:“太宗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凡是天下混乱之时,一定是重用奸邪小人;国家大治,百姓安宁,必然是忠臣贤士在掌权。”
宣宗举手示意:“好,要得天下太平,就该以这两句话为座右铭。”他不只这样说,还请学士把《贞观政要》写在屏风上,经常恭敬地站在面前朗读。【〔848.2〕以知制诰〔诏书制写官〕令狐綯为翰林学士。上尝以太宗所撰《金镜》授綯,使读之,“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上止之曰:“凡求致太平,当以此言为首。”又书《贞观政要》于屏风,每正色拱手而读之。】
宣宗想了解文武百官的姓名和人数。令狐绹说:“六品以下,人数多,官阶低,一向是由吏部任免的。五品以上,由宰相授给官职,有专门的登记簿,叫作‘具员’,一看就清楚了。”宣宗叫宰相编成《具员御览》五卷,就是高级官吏档案册,经常放在案头,随时翻阅,掌握情况。【〔848.2〕上欲知百官名数,令狐綯曰:“六品已下,官卑数多,皆吏部注拟;五品以上,则政府制授,各有籍,命曰具员。”上命宰相作《具员御览》五卷,上之,常置于案上。】
宣宗即位之初,就碰到严重的春旱,他决定减省宫中开支。他不吃仙珍海味,撤去歌舞表演,把年龄较大的宫女放回老家,解开猎苑的鹰隼,让它们自由飞翔,停止宫室营建。又叫宰相卢商和御史中承封敖清理京城监狱的囚犯。【〔847.2〕上以旱故,减膳彻乐,出宫女,纵鹰隼,止营缮,命中书侍郎〔副立法长〕、同平章事卢商与御史中丞〔副总监察长〕封敖疏理京城系囚。】
大理卿马植向皇帝反映:“卢商的意思是尽量宽大,那些该杀该判的,也一律赦免。有些贪赃枉法的官吏,无故杀人的暴徒,平时大赦所不能赦的死囚,现在也宽大原宥。如果这样,贪官污吏不怕惩罚,受害含冤的人无处申诉,恐怕很难达到消除灾情、四时祥和的目的吧!请陛下仔细考虑。”【〔847.2〕大理卿〔最高法院长〕马植奏称:“卢商等务行宽宥,凡抵极法者,一切免死。彼官典犯赃及故杀人,平日大赦所不免,今因疏理而原之,使贪吏无所惩畏,死者衔冤无告,恐非所以消旱灾、致和气也。昔周饥,克殷而年丰;卫旱,讨邢而雨降。是则诛罪戮奸,式合天意,雪冤决滞,乃副圣心也。乞再加裁定。”】
宣宗马上请大臣们共同讨论。【〔847.2〕诏两省〔监督院门下省、立法院中书省〕五品以上议之。】
左谏议大夫张鹭等人提出:“陛下因为天旱,清理监狱,是怕有受冤屈的人。现在若把该杀该判的死囚也赦免出去,我怕那些凶险的暴徒反而希望经常闹灾荒呢!马植当然是对的。”宣宗于是决定,凡是受屈的一律洗雪,该杀的决不滥赦。接着升任马植为刑部侍郎,卢商另兼武昌节度使。【〔847.2〕左谏议大夫张鹭等上言:“陛下以旱理系囚,虑有冤滞。今所原死罪,无冤可雪,恐凶险侥幸之徒常思水旱为灾,宜如马植所奏。”诏从之,皆论如法。以植为刑部侍郎┈以卢商为武昌节度使。】
左军中尉马元贽在宣宗继位过程中起了倡导作用,地位很高,深受尊宠。马植想和他拉家族关系,巩固权势。两人称兄道弟,马元贽竟把皇帝送给自己的一根宝带也赠给马植了。【〔850.4〕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马植为天平节度使。上之立也,左军中尉马元贽有力焉,由是恩遇冠诸宦者,植与之叙宗姓。上赐元贽宝带,元贽以遗植】
马植非常得意。一天,他把宝带系在腰里,上朝参见皇帝,被宣宗认出来了,当时问起来,马植不敢隐瞒,说出了原委。第二天,宣宗下诏,罢免马植的宰辅职务,又把他的亲信属吏交给御史台审查,弄清马植和马元贽互相结交的详情。宣宗认为,大臣间互相勾搭,只会走向“牛李党争”一类的歧途,这种风气必须及时杜绝,便将马植贬为常州刺史,对马元贽也变得冷淡了。【〔850.4〕植服之以朝,上见而识之。植变色,不敢隐。明日。罢相,收植亲吏董侔,下御史台鞫之,尽得植与元贽交通之状,再贬常州刺史。】
宣宗见到宪宗时代的公卿子孙,有种特殊的亲切之感,往往多加升任。刑部员外郎杜胜谒见,问及家世,原来是杜黄裳的儿子。杜黄裳是拥护宪宗以太子身分监国的元老重臣,当即把杜胜升为给事中。【〔848.12〕上见宪宗朝公卿子孙,多擢用之。刑部员外郎杜胜次对,上问其家世,对曰:“臣父黄裳〔杜黄裳〕,首请宪宗监国。”即除给事中。】
翰林学士裴谂,是裴度的儿子,宣宗听他讲学,当面升为学士承旨。【〔848.12〕翰林学士裴谂,度之子也,上幸翰林,面除承旨。】
宣宗曾和宰相们讨论元和年间谁是最好的地方官,周墀说:“我在江西做过事,听说观察使韦丹的功德,非同寻常,他死去四十年了,老人还在回忆,儿童也在歌唱,好像韦丹活着一样。”宣宗很受感动,叫史馆把杜牧撰写的《韦丹遗爱碑》收录上来,载入史册,又将韦丹的儿子韦宙举为御史。【〔849.1〕春,正月,上与宰相论元和循吏孰为第一,周墀曰:“臣尝守土江西,闻观察使韦丹功德被于八州,没四十年,老稚歌思,如丹尚存。”乙亥,诏史馆修撰杜牧撰《丹遗爱碑》以纪之,仍擢其子河阳观察判官宙为御史。】
宣宗要给舅父郑光的田地免税,中书和门下两省的官员都上书反对:“完税服役,天下都是一样的。陛下也曾多次发布文告,要求百姓一律遵守,不能特殊。现在唯独优待郑光,事情固然不大,可是对照法纪制度,却不是小事。”【〔852.3〕三月,敕先赐右卫大将军郑光鄠县及云阳庄并免税役。中书门下奏,以为:“税役之法,天下皆同。陛下屡发德音,欲使中外画一,今独免郑光,似稍乖前意。事虽至细,系体则多。”】
宣宗看了奏章,立即批示:“我因郑光是亲人,地位尊贵,想特别优容,免去租税,这个想法不周到。皇家亲族之间的事,外人一般不愿说,诸位要不是格外关心爱护,能直言相谏吗?遇事都能这样坦率,天下何愁不治?希望我们君臣之间始终如一,及时商量。大家的意见,我完全接受。”【〔852.3〕敕曰:“朕以郑光元舅之尊贵,欲优异令免征税,初不细思。况亲戚之间,人所难议,卿等苟非爱我,岂进嘉言!庶事能尽如斯,天下何忧不理!有始有卒,当共守之,并依所奏。”】
宣宗对郑太后是极其恭谨的,因此尊宠舅父,又以为郑光当过几镇的节度使,经验丰富,常跟他谈及为政的道理和办法。岂料郑光的回答却很浅薄,牛头不对马嘴。宣宗很惊讶:原来此人这么粗俗,这样无知,节度使是怎么当的?便把他留在宫中当羽林统军,不到外地做官了。后来,太后多次替兄弟诉苦,说是收入太少。宣宗也只多赏金帛,始终没让郑光出任地方官。【853.12上事郑太后甚谨,不居别宫,朝夕奉养。舅郑光历平卢、河中节度使。入朝,上与之论为政,光应对鄙浅,上不悦,留为右羽林统军,使奉朝请。太后数言其贫,上辄厚赐金帛,终不复任以民宫。】
宣宗打算建立一所五王院,给儿子们居住,地址选在大明宫,请术士柴岳明来看风水。岳明坦率地告诉皇帝:“士民百姓的家庭,常常搬迁,有时从阴宅搬入阳宅,有时又从阳宅搬进阴宅,注意生克,讲究时运,避祸消灾,有一套师徒承传的规则。如今陛下主宰天下,神灵都要保护的。阴阳五行的话头,不谈天子家的事情,何须要看风水?”宣宗很高兴,赏赐几匹绢帛,打发回去了。【〔848.2〕上欲作五王院于大明宫,以处皇子之幼者,召术士柴岳明使相其地。岳明对曰:“臣庶之家,廷徙不常,故有自阳宅入阴宅,阴宅入阳宅。刑克祸福,师有其说,今陛下深拱法宫,万神拥卫,阴阳书本不言帝王家。”上善其言,赐束帛遣之。”】
不过,宣宗提倡佛教,地方上信佛的人越来越多,影响到国计民生,成为社会问题。进士孙樵上书说:百姓男耕女织不得温饱,僧尼们却穿戴整洁,饭食精细,粗略估算,十户农民养不活一个僧人。【〔850.6〕进士孙樵上言:“百姓男耕女织,不自温饱,而群僧安坐华屋,美衣精馔,率以十户不能养一僧。】
武宗看不下去,强迫十七万和尚蓄发还俗,为一百七十万户农民解除了负担,得到休息。陛下反其道而行,重新修复庙宇,全国到处是斧头锉子的响声,有这个必要吗?【〔850.6〕武宗愤其然,发十七万僧,是天下一百七十万户始得苏息也。陛下即位以来,修复废寺,天下斧斤之声至今不绝,度僧几复其旧矣。陛下纵不能如武宗除积弊,奈何兴之于已废乎!日者陛下欲修国东门,谏官上言,遽为罢役。今所复之寺,岂若东门之急乎?所役之功,岂右东门之劳乎?愿早降明诏,僧未复者勿复,寺未修者勿修,庶几百姓犹得以息肩也。”】
不久,中书和门下省又提出意见,说百姓都在为当僧尼而经营奔走,那些粗暴凶恶的坏人可能混进佛门,必须严加控制。宣宗才要他们制定一套制度,作出规定:严格禁止私人剃度僧尼,缺额的补充必经中央祠部批准,发给度牒。这样,才稍稍把佛风控制住。【〔850.7〕中书门下奏:“陛下崇奉释氏,群下莫不奔走,恐财力有所不逮,因之生事扰人,望委所在长吏量加撙节。所度僧亦委选择有行业者,若容凶粗之人,则更非敬道也。乡村佛舍,请罢兵日修。”从之。】
总起来说,宣宗很能听取臣民的合理建议,而不固执己见,政治比较清明,后世人尊称唐宣宗为小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