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今天的这场培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培训,更多的是我与大家的一个交流分享会。同时呢,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不断的去优化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同时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
今天我要给大家伙分享的主题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评价。首先呢,我先介绍一下单元整体教学这一名词的由来。在2008年,上海市的学科专家朱教授带领着上海的英语老师们正在进行文本再构。其实文本再构这个名词听起来真的很刺耳,因为这意味着书本上的内容不够好,或者是不适应现在所教的学生,才要进行文本再构。而再构无非就是要走两条路:一条路就是改简单,另外一条路也就是改的更难。因为上海处于经济开发区,相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多而且高,所以文本再构自然是要往难处改。可在当时文本再构一度受到了质疑。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教授英语的老师们都具有修改教材的水平和能力吗?或者说是有能力写出比教材中的文本更地道的语篇吗?我们清楚教材的编者们编书也是要经过大量的调查、实践和研究,进而进行系统的编写,同时还要经过国家教育部的层层审查,符合要求才能出版。事实上,当时确实没有这个能力,但他们去尝试去做了。所以写出来的语篇还是会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语言不够流畅地道。2.语篇中存在着较多的语法错误。3.句子表述的不准确,中心也不够明确。我们就读到过这样一篇文章《I like》I am Jenny. I am tall.老师们总是喜欢先进行一下自我介绍再开始叙述事情。I like toys. I like the bike. Wow. How cool.在这里,我们甚至搞不清楚,他是说我cool,还是说自行车cool?接下来他又说I'm fat.那这句话和我喜欢有关联吗?没有啊,老师们知道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巴不得通过一个语篇能够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都融汇进去,希望学生通过对一篇影片的学习,不仅能够复习以前所学的,还能够融入新学的。可这样一来,使得整个语篇就没有中心感。所以老师不要总把一些乱七八糟大杂烩的东西硬塞给学生,这样的表述其实就叫无中心,也不突出重点。文本再构一度陷入了窘境,可即便如此但是他们依旧坚守。坚守不代表他们坚持去撞南墙,而是改变了策略不再支持老师们自己去写文本,可以从英文绘本中去找,甚至可以将英文绘本中的内容简单化,方便学生们去理解。这一次的文本再构则是有效的整合了教学资源。在他们所使用的教材版本中,高年级段有这么一单元讲授spring festival的课文。文本中给出来Something people like eating at the spring festival.(这是介绍食物的)还有What do people always do at the spring festival?(这是介绍所做的事情的)而事实上他们却添加了许多的东西:比如人们能够看到什么?要谈论什么?甚至为什么这样做?然后统整起来。就比如说年俗当中我们大年三十要守岁,为的就是为父母祈求安康;我们收压岁钱的这个习俗在汉朝时就已经有了,不过在那时他们并不是收真正的钱,而是像钱一样的饰品,为的是驱魔辟邪。而从宋元时期就改成使用真正的钱了,与此同时它的意义也就变成了财源广进。至于今天我觉得这个意义可能越来越淡化,但是这个习俗并没有改变。甚至为什么过年我们要吃饺子,饺子馅儿都很有讲究,要吃素的,这是因为老天保佑我们这一年素素静静无病无灾。等等。当将这些内容整合的输入进去,你会发现,这样的一个单元是很丰富的。你可能觉得这一个单元的输入量太大,其实对于这一话题的学习,我们不仅仅是从高年级段才开始的。我翻看了一下冀教版教材,我们也有同样的一个话题,在六年级上册第4个单元,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而在四年级下册第5课,when is it这一课当中也提到了spring festival这一词汇。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的呈现是循环往复的。所以这里提到的整合,不仅仅是板块与板块的整合,也可以是存在的新旧知识的衔接与拓展,渗透与深入。所以到了2013年,他们就将原有的文本再构这一词汇,更名为单元统整。光有单元整合是不可以的,因为他要将单元的内容扎扎实实的落实在每一节课当中,所以接下来他们开始进行单课实施的研究。因为老师们太擅长于备课,太擅长于做板块与板块的整合,而且分析的头头是道,但是在实践中,却发现自己所预设的目标无法达成,每一节课都无法衔接,当第1课时的目标没有完成时,那第2课时又要如何开展呢?要做什么样的调整呢?这将是他们接下来要面临的更大的问题,对于单课实施的进行的研究便是语境式的教学研究,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语境中,学生们的语用才能达成。直到18年他们一直对单元整体教学单课设计进行研究。
单元整体教学并不遥不可及。
在平时的实践教学当中,你曾经用过单元整体教学吗?尝试过吗?其实这不难,可为什么没有尝试过呢?只是我们没有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大家都知道,我们都是成年人,他有一个思维定势,我们的老师当年上课时传递给我们的是什么?可能当现在我们做老师的时候,我们也会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教我们的孩子,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现在我们就言归正传,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里面包含着单元整合,我们通常是将内容进行整合,这是一种单元设计的方法,我们都知道教无定法,教无定式。还有什么整合呢?………刚才说到内容整合,那内容整合出来是个什么东西呢?内容整合出来就是一个话题吗?是一个教学情境吗?整合以后肯定有话题的元素,肯定超过一个话题的,如果只是一个话题的话,那下面学习的语言知识内容在哪里?如果光是一个情境的话,话语的形式又在哪里呢?所以内容的整合我们究竟整合的是什么?大家觉得单元整体教学还有什么别的处理方式吗?所以当你拿到教材的时候,通常的形式就是将这一个单元先简单的翻看一下,第1课讲的什么?第2课讲什么,或者说第1部分讲了什么?第2部分又讲了什么?看后根据课题我们大概其分一分:核心的词汇是什么?新授的词汇是什么?以前学生学过的词汇是什么?同样新授的句型是什么?以前学过的又是什么?了解一下新旧知识。可内容整合的第1个问题,不是解决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内容,而是我们要先处理的是新旧语言的知识。再有语言教学它是有规律性的,我们在讲授新单词新句型的时候,一定不会是新句型带新单词,老句型带新单词先练一练,如果出现了新句型之后也可以把老单词放到新句型里先去练一练,练熟了之后再进行整合,其实这些内容的整合方式也许以前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用我们所定义的单元整体教学这种方式来教授教材,但事实上我们日常的教学当中已经有了内容整合的意识和操作了,原来我们离单元整体教学并不遥远。
在小学单元整体教学与评价这一主题中,我们要研究4个小板块的内容,第一,为什么要用单元整体教学?第二如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第三,光有了单元整体还要落实到单课当中,所以如何进行课时设计,第四,如何评价教学成果?首先我们先来看为什么要用单元整体设计?网络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饿叫做姥姥觉得你饿。那么还可以引申出一个有一种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叫做什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那就是学科专家要我们做的单元整体设计,教研室张老师,要我们做的单元整体设计。……那么单元整体设计对于我们老师个体来说,到底有什么好处?之前我们一页一页的教下来不是也挺好的吗?不是也有学生考的挺棒的嘛?在我刚刚接触到这一个新名词的时候,我能想到的内容整合,无非就是看看这一个单元当中哪几个板块比较接近,就合并一下,内容多的太难的独立成为一课。或者我们可以从课型上来划分一下。一节课给词汇,一节课给句型,还可以再有一两节课给语法,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用一课时进行语段、语篇和连贯表达,最后再来上一个复习与小测。我想我能够想出内容整合的方式大概就这些。但接下来我想请大家先来读一段文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那我还想问,你能读懂吗?现在我来总结一下,这段文字当中,4个字母以及4个字母以下的单词,拼写基本全对,但是其他单词都有错误,而且错误基本是出现在词中,一首一尾基本都是正确的,但这影响我们对整段文字的理解?不影响,那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单元整体教学是建立在“整体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其依据就是格式塔心理学。他们认为在观看的时候,人的眼与脑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组成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统一的整体。而且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的几个不相关的整体单位,如果一个个是塔中,包含了太多不相关的单位,眼睛就会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知觉上的易于处理的一个整体,否则将无法被正确认知,也就是看不懂无法接受。而眼脑的相互作用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能产生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所以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立场出发,不仅学生应该将学习情境视作一个整体来感知,老师更应该努力把学习情境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学生。简而言之,就是整体大于局部,但整体教学做得好的话,就具备了这样一种特征。什么特征?当你把课时与课时连续起来,形成一个序列发展关系的话,学生学后所取得的价值大于教材每个板块所给出内容的叠加,这是指学习的价值大于它知识呈现的概念。
知识的分类。
既然讲到了知识,那什么是知识?知识能分几类?当我们看到了这手机cellphone我们在课堂上经常都会问学生这样的问题吧:这是什么呀?这是手机。cellphone 这属于什么知识呢?陈述性知识。这都是讲是什么的知识,对应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教学目标来考虑,哪部分是解决陈述性知识的?对了知识目标。接着,这是cell phone,那cell phone是干什么的呢?既然是phone,那他自然可以打电话,但它除了打电话还会有什么拍照、微信等等功能,这是讲解怎样做的知识。我们称他为程序性知识,对应我们教学目标里的是什么?就是技能和方法。而策略性知识强调的则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知识,他所对应的是教学目标里的什么?我们都知道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过去以知识为本的情况下,我们经常强调知识目标,再就有就是技能目标,听、说、读、写4个而已,而策略性知识则更偏重于过程和方法。最后一个元认知知识,他对应的教学目标又是什么?如果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觉得不够贴切,我觉得他更多的还是比较偏重于过程与方法。
从知识分类的角度我们去思考,现在我们学习是让学生有一个必要的学习经历,在这个经历过程中不仅仅是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这也牵扯到你所教的过程中,思考的不仅仅是教。教学教学,是你教的过程,怎么能从他学的过程中去思考:环境、任务、活动、时间。人的一生在学校里的时间能有多少?大部分时间还是在社会生活,所以最终习得的是信任与责任,自信与自尊身心健康,尤其重要。这些都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学习经历,知识传递的过程,以及最终落到学习者身上,给它带来怎样的影响,考虑这些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人的发展,所以单元整体设计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组织呈现,如果我们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认知发展的角度去看,如果把单元整体设计仅仅是定位在冀教版的人教版的,上教版的,苏教版的,外研社的,这些教材给出的一个自然单位,稍微狭窄了一点。真正的思考单元设计是一课时一课时一课时又一课时学习内容,语言知识,但是事实上不是它有陈述性的,程序性的,策略性的和元认知的,而它真正是一个认知发展的关系,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考虑的话,我们的思维就可以打开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各个学校都在做一个学科整合。
课程标准和我们的单元整体教学又有什么关系呢?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它是一个普适性的,只要你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小学和初中阶段,达标的要求就是这个。从理论上来说,无论你是上海的还是河北的,还是新疆的还是广州的,只要你在小学、初中学习英语,毕业的时候就要达到这个要求,可事实上大家觉得上海的、河北的、广州的、新疆的会一样吗?所以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地区化,它一定是有地域特征的,你是在普遍达标的情况下,去呈现它的地域性特征。可为什么?国家课程标准小学、初中有一本,高中有一本,而教材却有那么多本呢?人教社的搞一套大家都来用不可以吗?因为多版本可供不同地区选择,但是又有一条,必须是通过教育部审核的,无论他的话题、内容结构如何呈现,他必须是国家课程标准意志和要求的转换与体现,他拿内容去体现,所以人教版用abc这样板块时去呈现,冀教版呢?就用这种单课小标题的形式去呈现。这都是可以的。所以单元整体教学不仅仅是话题内容的整合,其实他真正研究的是一个单元各课时之间认知发展的整合,你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就可以理解,有些内容可以被省略掉删掉的。不只是在你所用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添加,也可以删除,尤其是在课时量不足的情况下。还有一种就是最普遍的作法,就是做加法,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一些内容。比如在上海的市级课呀,省级课呀,国家的赛课中,往往教材内容不能凸显出他们教学设计的特征,也不能凸显出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甚至不能凸显出他们学生学习的水平,所以要补充一些内容进来。但这些课外原版的内容不是教材当中的内容,那又该如何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呢?所以根据话题功能,根据认知发展的关系,我们对教材内容做加法或减法,但是呈现的课时学习过程之间连续构建的认知发展关系,就是超越了文本内容,再来看整体局部内容取决于整体特性,每个课时它必须符合在整个单元里面的认知定位,所以是以整体的认知结构来研究学习过程的单元整体设计。事物的发展要遵循一个发展的基本规律,单元整体是来修饰单元教学设计的,因此必须还要遵循系统的教学设计规律,它包括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模式与策略,教学活动,教学媒体,教学资源,可无论怎么发展,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发展基本的要素还是要在里面的,我用红线标出的就是我所界定的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那什么是单元整体设计呢?围绕一个主题或话题,各课时学习连续构建形成一个单元,而这个单元从一个整体的认知结构来研究学习过程,并且体现系统教学设计的特征,这就是单元整体教学。
二 怎样去进行单元整体设计?
在全国各地许多的地方都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但是今天给大家分享与呈现的是由单元到单课的教学设计路径,是一个任务链式的课程实施体系。
首先要研读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这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不管你做什么设计,根本在这里,2011版的课程标准,(大家看这个图)它的核心是什么?课程价值定位在哪里?是发展综合的运用能力。强调的是用,你得用这个语言。什么叫语用?看到综合运用能力,我的第一反应是核心概念的界定,什么叫综合语用?2017年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从综合运用能力到核心素养发展,那么核心素养发展有哪几个要素?2017年最早出现的是一个环形结构图,但是后来觉得还不够清晰,在2017年版教学目标正式出版时,核心素养又变成了这个样,他是在圆环结构图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步骤这使得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成为英语学科的关键能力,而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又是英语学习的必备品格。(再来看看这张图)当我们思考知识分类的时候,我们第一想到的是对应我们以前的三维目标,如果对应核心素养的话,那又应该如何去解读呢?陈述性知识,已经不仅仅是语言内容形式,解决是什么的知识应该对应的是语言能力,而程序性知识对应的是学习能力。甚至是策略性知识也可以对应学习能力。最后,策略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应该对应的是思维品质,整个的构建是要告诉你,学过英语和不学英语的最大的不同在哪里?不仅仅在于看到一个苹果,我们就能够马上说出apple,而是在于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所共同构建的能力。接下来我分享两个故事课的课例,希望能给你一点点启发。大家都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吧。whoosh 第1个稻草房子房子就被吹没了。大灰狼接着在whoosh, whoose第二个木头房子也被吹没了。第3次来到砖房子门前,无论他whoosh几次砖房子依旧在那里。最后大灰狼伤心的走掉了。光学习whoosh学生是最开心的。当你让学生做角色扮演的时候。尤其是英语口语比较弱的孩子。至于前面小猪怎么盖的房子,说的什么话,他可能搞不清楚。但是每当读到whoosh是这个词的时候,全班100%的同学声音来得最为洪亮。那么语言,兴趣在哪里?迪斯尼的动画版有这个故事对吧?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听过中文版的这个故事,为什么我英语课堂上还有这么一个故事?就是为了学习一些语言知识点吗?当看到这样一个故事的时候,还有哪些思考的点?如果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我们老师要脑洞大开。我们清楚三只小猪的故事所有的版本,都是从小猪的角度去叙述的。有没有想过狼是怎么说的?狼是不是认可小猪的说法?于是我们用相同的图片却去呈现狼的语言。狼说我要给我家狼外婆过生日。但是在去之前呢,我要给他做一个饼Pie.但是家里没有面粉了,于是我跑到附近小猪家敲敲门,想去借点面粉。然后我就大声吼了一下,他的房子就倒了。而小猪就跑了,我就在后面追啊,追啊,我就想借个面粉呀。然后他跑到了木板房那儿啪的一声把门一关。他关门之后我就敲门呀,我一敲门力气用的大呀,于是他的房子就又倒了嘛。于是他们俩就又跑,我于是在后面追着他们说我就是想借个面粉嘛。当他们跑到第3个石头房子里。不仅敲门啊、喊门啊他们都不开。哎呀,我就是想借点面粉呀!大家看这里的语言都是重复的。儿童语言的学习就是复现的语言很重要。我一看时间来不及了,只能想别的办法了,于是我就伤心的走了。大家看了吗?一个故事,两种叙述。真相在哪里?教材中的图片。这里是不是体现了一个辩证的思维。下面这个例子则凸显了文化意识。《东郭先生和狼》这个故事大家伙也都熟悉。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看过,各种的绘本都有所改编,那么到了课文里,又要学这个故事了。其实我们一直也在强调阅读,阅读很重要。英文课上的阅读,不是为了解决词汇教学的。当然我要在这里面强调,不是所有的语段语篇的教学,都是用来阅读的。我可以用语段语篇推动词汇的教学,这个可以对应我们常说的词汇教学,他是将语段语篇作为一个抓手。语段语篇也可以推动句型的学习,语段语篇也可以推动语法的学习。还有就是语段语篇培养阅读写作的学习。而这一篇英语故事阅读课要学习的是什么?学习捕捉关键词的能力。当捕捉完关键词以后,我还要怎么样去展示信息这也是阅读能力。因为阅读促进表达。大家伙在处理这篇文章的时候,可能更多的关注点在于东郭先生,他心地善良不善良?是他的善良用错了地方,所以才会遭此境遇!然后再在文中找出哪些词是对应东郭先生的善良,而那些词又是对应狼的阴险。最后又是如何化险为夷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利用选择,重新去定义这个故事。东郭先生和狼这个寓言故事有三个选择,所以这个故事也就分成三段。第1段To save or not to save.他是看到那狼慌慌张张的跑到他那里去求救,要不然后面的人就要将他杀死。这时候他是救狼呢,还是不救狼呢?在这里一段当中呢,我们可以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来学习。包括如何去提炼总结这样的关键词,并板书于黑板之上。老师领着大家伙完成了第1段之后,第2段交给学生小组,独立去研究。提炼出来的是什么?To tell or not to tell.当农夫们向东郭先生说明杀死狼的原因,是因为他吃了农夫们的羊和猪后,东郭先生作何感想?他是继续包庇狼,还是揭发它举报它呢?这是有一些开放性答案的,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只要是理由充分与恰当。第3段,要达成共识了,由学生自己独立来完成。选择哪个词To die or not to die.当他满心欢喜的打开袋子,想象着狼是如何感谢他的时候。狼却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凶相毕露。求救已经来不及了,害怕也没有任何作用。那是谁帮他解围的呢?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他把狼又诱骗到袋子里,然后封上了袋子口。其实用的想法文脉就是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的经典句To be or not to be.如果你现在要是跟孩子们讲了如何去品读《哈姆雷特》这一文学作品是理解不了的。但是我们通过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去引导孩子们阅读学习《东郭先生和狼》这个故事,最后到这个故事讲完,我们不是解决一个单词,不是解决一个句型,而是今天你看过了这个故事,和你没有看过这个故事,没有老师这样指导你看过《东郭先生和狼》的这个故事他的学习价值是不相同的。你将来的人生如何去走,结果会如何?其实都是由你自己的选择所决定的。不要忘记我们学习英语的初衷,就是为了多了解一些国外的文化吗?我们是不是可以将我们中国伟大而深远的文化通过英语这种语言传播出去呢?甚至发扬光大。在这里我们甚至能够发现学习用的价值在什么!不是一个单词,两个单词,一个句型,两个句型。因为仅仅会了单词会了句型,仅仅是达到了知识目标的要求,但这却不是唯一的目标。有可能这些孩子将来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会发生变化。也许根据父母的职业发展,他将来还会去别的地方。也许有些孩子这一辈子也不会碰到一个外国人。他学过英语,但又在将来不一定有机会能够运用的情况下,英语课程给他带来的到底是什么?不是在第1块儿语言能力,更重要的则是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这就是对一个学科核心素养和我们原有的知识的认定之间的一种关系。所以发展一定是在传承中发展。不是有一个新概念出现,就要把原先的所有的东西都扔掉。而是当我们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的时候,我们在解读它只是换了一个视角,换一种理解的方式去看待曾经做过的事情当中还有哪些可以探索和尝试的空间。所以通过以上两个课例,你是否应思考一下:如何在核心素养的人角度看传统的阅读材料,语篇的材料和教材提供的内容。另一点,就是注重学情,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白纸黑字,一成不变。但是人却是变化的,与时俱进的。
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是实操的案例。首先给大家展示的教材是PEP四年级的一课内容题目叫《my classroom》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看教材提供了哪些材料内容。先来学习schoolbag,book pencil……并且一些东西能够在哪里找到它们?Let's learn这一部分介绍了教室里面的东西包括wall blackboard desk…和一些学习用品。在let's do这一部分当中,学习什么东西放在哪里?以及color turn这些动词,把东西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接下来let's talk这一部分就是要找一个人来询问,嗯首先叫什么名字,然后这是什么东西来做问答对话。而let's play这里面是要求做游戏找东西东西放在哪里?Where is it?前面4页是这样的,尤其是a板块的最后部分,来自spare,词汇要学什么音形义都要有。到了后面4页就过渡到语篇。学习read and write,然后紧接着学一个儿歌,最后还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嗯老师正好在黑板上板出了一个题目,要问what's this it's a,而恰巧这时,小蜜蜂b飞了过去,所以答案就是b,那这个故事看上去有还有那么一点点小小的幽默。当时因为他们那里有一个老师要去参加浙派的一个教学评比,抽到的展示课就是这节课。正因为没有教过这套教材,所以根本找不到编教材的编者的思路。但对于10页纸单元整体如何设计?设计内容怎么整合?也是一头雾水。刚才我们说到拿到教材之后我们首先要先来划分单元课时,研读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先确定这整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是什么?目标意识,因为只有目标才能决定我们将要走向哪里?他先写的却是学习任务To describe my ideal classroom.让学生学了这个单元以后,要描述一下他理想中的这个教室。接着介绍了学习目标:第1条 To use nouns to identify classroom objects and school supplies .他是想让学生学习了这个单元之后,能够用这些名词说出教室里的物品以及学习用品的名称和学校里设施的名称。第2条To use imperative sentences patterns to express one's will to do something .用祈使句学会表达某人将要做什么。第3条To summarize the pronunciation use of a_e by observing some examples.强调了语音学习的要求 。第4条To describe one's ideal classroom comprehensively by using prepsitions and description words. 在这里要有具体的定位,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用介词短语。还有第5条To understand general idea of the story.教材给出的这个故事大概是什么意思。所以故事定位是在语义理解上的。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写教学目标和写教学任务是不一样的。就是说学习任务是学生完成一个单元之后,相当于做了一件什么事或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但是做这件事和解决这个问题过程当中,要体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任务是评价。而目标还是目标。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学习水平的分类,一共有三层,其实它就是布鲁姆的认知水平划分,第一是什么呢?知道。第二就是理解,第三就是运用。这个顺序是不能够颠倒的。比如我要造一个108级的房子,前107级我都不要,我只要第108层那是不可能的,那是空中楼阁,所以你要能达到运用就一定要先从知道再到理解,最后才能运用。所以在写目标的时候强调第1点就是要写单元目标和设计单元任务,当单元目标制定下来以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语用任务来检测目标的达成度。一般本单元目标的制定,一致性是比较高的而达成这一目标的语用任务的设计,则是可以不尽相同的。这就是同课异构的表现特征。在目标中那又如何体现知道理解与运用的呢?可以把认知水平的动词转化成为行为表现动词,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是什么?比如说刚才的目标当中,to use the nouns to identify…Use nouns 就是属于认知水平当中的运用,而真正把它转换成行为表现的动词则是identify。大家课下要多关注在课程标准当中提出的具体的认知水平动词转化为行为表现动词的表格。这往往是我们在写目标的时候,最容易忽略到的地方。总目标是如此,单课目标亦是如此。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设计计的初稿。一共有7个课时。第1课时where is my book?第2课时what's in the classroom?第3课时my name is jack.第4课时let's clean our classroom. 第五课时our new classroom.第6课时my ideal classroom.第7课是story time.大家先来看一下他们的逻辑关系,这个课题分解的这几个小话题。第1课Where is my book?解决的是句型,句型里面涉及到学习用品的单词,还有介词短语。第2课what's in the classroom?这里面所解决的单词不仅仅是学习用品的单词,还包括墙啊、板凳啊、黑板呀等等,这些出现在教室里面的单词。第3部分my name is jack.对应的是教材当中的哪一部分呀?是介绍新同学,要帮助新同学找东西。第4课let's clean our classroom.教室里面的东西放的乱七八糟,我们应该怎样去归类?这带有一点复习的性质。Let's put… Let's turn…第5课our new classroom.要创造一个新的了,New classroom还不算,后面还有一个更新的my ideal classroom.我理想中的教室。第7课是story time.我们先放的第7课时不说,先来看看这第6课时的操作性怎样?看似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和知识内容的顺序。但是你想想看,my ideal classroom.先不说学生能不能将你所想要的文本材料写出,作为一名老师,你先说说看,写写看你能想出一个怎样的理想的教室来呢?而且基础是在our new classroom上的,你还要搞一个ideal classroom,如果老师最后设计的语用任务你自己都没有办法用连贯的语言来完成的话,建议你不要把这样的任务强加给你的学生,因为它不具备可操作性。那好我们来比较一下第2次修改后的设计。专家给了二次修改的建议。单元设计由原先的7课时变成了6课时。第1课时,what's in the classroom?第2课时,where is my book?第3课时let's clean our classroom。第四课时our classroom is colorful。第五课时One happy classroom,第6课时revision.大家先来看一看前5课的课时关系和单元教学内容是不是更加紧密了?看上去似乎没有太大变化呀?只不过是把初稿当中的第2课时What's in the classroom放在了第1课时,然后将原先的第1课时,where is my book?放在了现在的第2课时,Let's clean our classroom原先是第4课时的我现在我放在第3课时了,似乎有将our new classroom 与my ideal classroom合并了一下变成了one happy classroom,是这样吗?但仅仅是这样的吗?我们来梳理一下它的认知发展的逻辑关系,首先,what's in the classroom解决的是这个的核心词汇——名词类的词汇,甚至还可以将以前学过的和教室有关的名词放进去。从句式的角度看,里面涵盖了可数名词的单数与复数。而第2课where is my book.解决的是方位介词,从语量的角度来看是不是扩充了?描述的能力是不是增强了?第3课let's clean our classroom, 有了clean就有了对比,我们要做的事情本来放在哪里的,再把它放在哪里,这样动词就涵盖进去了,还出现了一个逻辑关系认知的递进地包容了前面的,还加上了新授的!(他是将前面学习的,教室里的这些个名词,以及方位介词,再加上如何去做,如何去摆放)第4课时,our classroom is colorful,这一课时当中讲解的是形容词,甚至还有副词。第5课One happy classroom.一个事物如果没有一个人的活动和一个人的情感在里面,那就是死的,只有把情感线索各个人的经历放进去它才是活的。所以前面1~5课时隐性的线索是什么?这些都是基于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一点一点放入个人的观点和感受,到了第5课是个人感受的升华,同时还包含了不同人的感受。就是情感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这样一来,单元整体设计时的这一个单元的内容关系清晰,安排更合理,所以调整的关键词在于什么?第一在语境第二在认知。语境的创设,要注意从课题到话题之间语境的连贯性。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语境,很多人都曾经说过,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缺乏语境,既然语境那么重要,但在课标中你能找到语境吗?没有这个词,所以它是隐性的,构建语境的要素,却是隐含在其中的,那什么是构建语境的要素呢?第一是话题,第二是功能,第三就是语篇。在低年级阶段,那他们的语境又是什么?它的句子都是不完整的,仅仅有几张图片,几个单词而已,最多能够构成几个小的语句。图片和单词相结合的图文,就是语境。语境也分很多种图文语境,文本语境,时空语境。我们最常用的也是图文语境和文本语境。那你清楚情境和语境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单一情境可能是静态的,一个背景,一幅图片,一个布景…但是语境却可以是有许多情境整体联系起来的,而且一定是有语义在里面的。比如说情境在那里,跑上来一个人讲了一段话,话题也有了,功能也有了。但情景在那里不动,我换两个人上来,那这次话题也变了,功能也变了,表述语段的呈现方式也变了。语境和情境是有差别的。
单元的划分认知关系,那么这里我们给出了常用的人的认知模式,其实有6~8种心理学归纳的时候略有不同,我们挑选4种。第一特征,第二序列,第三问题解决,第4概括。这也是我们完成由单元整体到课时划分的依据。在这里我们只是给出了认知模式的4种思考方向。提供了一种思维的方式。当你基于认知模式去思考课时与课时之间关系的时候。可能某两个课时之间呈现的是特征模式的关系或者是属于序列与并列的关系。还有一种可能是从第一第2课时到第三第4课时是处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关系。这都是可以的。
从语境的角度和认知关系的角度大我们再来看单元课时设计。这是单元设计的划分路径,这里是操作要点,基于教材给出的话题和语境。凸显教材给出基本话语内容的功能,然后去分解单元,建构单元之间各课时的认知关系,这个就是单元整体设计当中划分单元课时。
单元课时目标单课设计还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根据语用任务,它分解出来的教学目标。
2.单元教学任务下分解出来的课时目标。
3.每一课时基本的核心的语言学习内容。单词句型。
4.还要有一些预设学生的语言。不只是要求学生通通只会说这几句话,而是达到你的语用目标,就能够掌握这些内容。是最后衡量你达标的水平。
5.没有写出,他是属于教材当中的哪个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