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无痕、润物无声
-------观闫学导师的课有感
锦和小学 张巧霞
在河南成长学院的第一天,便被闫学老师包含悲悯的评课情怀所打动。
《伯牙绝弦》是一篇高年级的小古文,也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听过很多老师在公开课上讲这一课,不过,并没有给我留下过深的印象。今天,闫学老师会以什么样的姿态来呈现这一课呢?内心无比期待。
上课了,闫学老师衣着素雅、举止端庄,面带笑容地来到学生面前。
首先,闫学老师用话家常式的语言和学生聊天,得知孩子们属于四升五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闫老师告诉大家,能够相聚在一起,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缘份啊!大家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闫老师借机把个子较高的学生和个子稍矮的学生前后互相调整了一下座位。了解学情,教学定位,情感渗透,关注学生,闫学老师在悄无声息中一一呈现。没有声音的夸张造势,也没有故意的课前预设,有的只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
“大家平时在读书的时候都积累了哪些句子?”大部分学生展示的都是些有关描写春天的句子,闫学老师一句“一年四季都很美哟!除了春天,你还有观察到生活中的哪些美呢?”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的脑洞,课堂上瞬间小手如林。“其实,好的句子不仅仅单指美好的景物,能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美好的句子都是好句子。”此言又为文本中的经典之句“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洋洋兮若江河!”悄悄地埋下了伏笔。
“今天,我们来挑战六年级的课文《伯牙绝弦》,敢吗?”在闫学老师有意挑衅的言词中,学生很激动地接受了这份挑战。
一、初读课文,感知文本节奏及韵律
看文章题目谈发现,让学生由题目入手,了解今天的课文与以往的课文不同,这是一篇经典的小古文,提示学生,读这样的课文难度有些大,一定要读上三遍。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大多数老师让学生初读课文时,指向不够清晰,造成学生在读中无所适从。闫学老师能从如此细微之处关注学生,可见她的情怀非同一般。
读完三遍,学生举手示意,然后一个男生试读,闫老师点评:这个同学,一个字也没读错,只是节奏有待调整,不过呀,有个句子读得特别的好。说到“特别的好”时,闫老师有意加重语气,两眼放光地注视着眼前的这个起初有些发怵的男孩。老师有节奏地范读课文,逐词逐句地指导朗读。不时把目光投向那个男孩,他的认真、专注从他紧盯文本的神态中一览无余。闫老师再次验收朗读情况,男孩高高把手举起,如老师般有节奏又不失韵味的朗读迎来了在坐老师们的热烈掌声。此刻,男孩的世界是明亮的,美好的,充满自信的。闫老师的一句“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很自然地过度到理解题目上。学生的理解再次得到闫老师毫不吝啬的评价:太利害了,把古文的意思便成了生活中的描述,这个学生好聪明呀!言语中交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古今之意,学会变通。
二、研读文本、赏析古文语言句式之美
结合注释,看看大家读懂了哪些句子,一个程度较好的女生一下子把整篇课文翻译了出来。这种现象课堂上我也经历过,如何接着无痕地呈现要讲的内容,我无计可施,这下我倒要看看闫学老师如何支招。
“你真了不起!我们来聚焦文中的一个句子,来解说一下,比如,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说得好,闫老师想问其中的一个字“善”的意思?”学生作答“善于”。闫老师追问:“其实这个字还有在文中其它地方出现过,那么,在哪句话里?又是什么意思?”“善哉……”学生找到后不知其意,沉默中。老师提示:可以结合句子来理解哟。学生悟出“好”。闫老师做总结:同学们,同样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一字多意呀!
看,看似都会的文本,在闫老师巧妙的语言追问下,让学生处处留心文本中有很多值得大家探究的知识哟!
文章开篇就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多数学生都能找得到,并进行了反复阅读。闫老师利用课件出示了这句话:
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洋洋兮/若江河!
师读,生读,师生共读。在这情景中谁是俞伯牙的知音呢?俞伯牙的琴声仅仅表达了高山、流水?还有可能表现哪些意境呢?一连串的问题迎面而来。闫老师有层次感的发问,让课堂环节如同行云流水;闫老师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渐渐打开学生飞速旋转的脑洞;闫老师在与孩子们的眼神交流、碰撞中,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学生沉思片刻:花草树木、鸟语花香、飞禽走兽、风雨雷电……这么多的美好意境,学生们七嘴八舌、脱口而出。
这时,出现一张新的幻灯片:
徐徐清风 皎皎明月 依依杨柳 萋萋芳草
袅袅炊烟 潺潺流水 皑皑白雪 蒙蒙细雨
闫老师问这些词都有什么特点,学生一眼看出AABC的形式。闫老师又问文中有这些形式吗,找出来,解释一下吧!“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闫老师就这句话解释道:作者用一个叹词“兮”和“若”字把“峨峨/泰山,洋洋/江水”给联系在了一起,组成了句式优美的经典句式。老师如果是俞伯牙,你们来做钟子期,不妨试着选择图片上的一个意境改用文中的句式来说一说吧。闫老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在大家不经意中创设下这样一个场景,着实令人佩服呀!学生们不仅积累了词语,还激发了学生即兴仿写句子的热情,更难得的是入情入境地体验了一把知音情,俞伯牙无论志在高山、流水,还是清风、明月,钟子期必得之。
三、深入文本,探索文字背后的文字
在俞伯牙遇到钟子期之前,大家觉得其他人会怎么称赞他?学生争先恐后来作答。此刻,学生们眼神中流动着一样的奇异之光,而闫学老师依旧是知性、淡定、智慧于一身的化身。
当他听到那些毫无意义的称赞时,他的心情又如何呢?“是呀,那孤独、失落、彷徨的内心有种声音在呼唤:我的知音在哪里呀?”
当他遇到了钟子期时又是什么样的情形呢?激动万分、为这难得的相遇痛哭流涕,定会紧握钟子期的双手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闫老师利用有梯度的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学生的思维,进而利用自己的语言智慧给学生创造思维空间。学生们在闫老师的情感带领下,畅游在文本背后的文字间,与文中人物共同体验着得一知音的快乐。
闫老师适时建议学生带着这种难得的快乐心情来读俞伯牙与钟子期在一起的场景: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在闫老师智慧而又巧妙的语言搭建下,学生们再次浸润在这情感充沛的朗读声中。
当钟子期染病而死,俞伯牙会怎样呢?
学生很快在文中找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句话。
大家应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呢?学生思索后作答。
那就请大家带着所说的那种失去知音的绝望、痛苦、心灰意冷的情感来读这句话吧!
俞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
两个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深入到了俞伯牙的内心世界。音乐是俞伯牙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部分随钟子期而去,在俞伯牙的内心只留下了无边无际的心灰意冷,道出“千古知音最难觅”的无限惆怅。
四、知音延展,追求美好
闫学老师对学生说,大家完全可以把知音当成今后成长路上的美好追求。在悲伤的基调中让学生看到了一缕阳光,这是多么令人期待的美好呀!也只有闫学老师那悲悯的情怀才能创生的呀!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在这儿,我要说课如其人。
反复回味闫学老师的这节课,教学无痕、润物无声,心中时刻装着学生。智慧的引领,思维的碰撞,悲悯的情怀,无不体现闫学老师做为一名优秀教师应有的特质――自我的智慧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