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神兽每天放学回家后,你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问饭菜?问心情?
还是……
回忆一下。
麻省理工大学曾研究表明,父母和孩子的谈话,不仅仅决定亲子关系,还可以影响孩子大脑的生物成长。
就好比在放学后这20分钟。
正确的提问,能极大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引导孩子坦诚在学校发生的点点滴滴;
错误的打开方式,得到的回应却可能是孩子的不耐烦与心理排斥。
网上有一句话:“放学回家,你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杀伤力最大!”
如果父母不想把天聊死,请记得要绕开下面这三个“坑”。
哭了吗?有没有人欺负你?
每每放学,常常听到父母如此问自己的孩子:
“在学校哭了吗?”
“有没有坏同学欺负你?”
……
看似没错,害怕孩子在学校受欺负,又担心孩子调皮闯祸,是为人父母之常情。
但细看,就会发现,这一句句话,似一把把尖刀,刀刀都蕴含“负能量”:
为什么去学校是哭,而不是笑呢?
为什么是坏同学欺负孩子,不是好同学帮助孩子呢?
……
儿童心理学家发现:孩子非常善于从父母的话语里,搜寻情绪信息,而后采取行动趋近或躲避。
父母总是从负面去猜测“学校生活”,而孩子的大脑中处理表象、复杂直觉等神经中枢还未发育成熟,非常容易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想象。
孩子就会渐渐形成一些“刻板印象”:
“学校是一个让我难受、有坏同学的地方,我是一个弱者……”
那该怎么办呢?
转换词语,善用正能量,给孩子更多积极的暗示:
“学校里有没有发生什么开心的是呀?妈妈也想知道。”
“今天有没有和哪个小朋友玩得最好?有没有玩得不好的呢?”
“乖孩子,有没有做什么好事呢?”
……
孩子得到正面的信息越多,越有助于他建立积极向上的社交理念,和平等、自信、有爱的价值情绪。
童话用美好的词汇砌成,童年也是。
想要走进孩子的世界,父母就要懂得善用正能量。
老师凶不凶?有没有批评你?
上个月,经历过一件极其尴尬的事儿。
有一次,在幼儿园门口等娃放学回家,看到儿子迎面而来,全身又脏兮兮的,胸前、袖口、屁股,一堆黑黑的污渍。
兴许是感受到我的不悦,儿子赶紧找“借口”:
“都是坏老师!是坏老师让我打扫卫生,我才弄脏的!”
好巧不巧,就在此时,老师就站在离娃不远处听着,一双眼睛直直地盯着这里。
我一头黑线,赶紧圆场:“怎么还能说老师呢?”
奈何,来自儿子的“拆台”不断:
“妈妈,前几天放学,你就是这么说的:
这么脏,老师怎么看得孩子?这坏老师实在太不尽责了……”
儿子一边说着,还一边模仿起我说话的语气和模样。
我赶紧打断儿子,慌乱中向老师递去一个“歉意”的眼神,抱起“坑货儿子”,赶紧逃。
那时,我才意识到,以前放学随口问的几句话,危害有多大。
习惯性站在老师的对立面,虽是向孩子抛出疑问,但总是在无形之中丑化老师:
“老师凶不凶?有没有批评你?”
“怎么又划破了小手?这老师怎么回事也不通知我?”
“你们老师怎么回事?咋又布置了这么多作业?”
……
孩子的世界,黑白分明。
大人的偏见,都会成为孩子的执念。
儿子便是在这种影响下,生出这一场闹剧。
更甚的是,当老师的权威被动摇,孩子也会变得极难管教。
那段时间,儿子动不动就在幼儿园闯祸,老师说的话都不管用了。
打那开始,我就开始调整“说话方式”。
孩子一放学,我的第一句话就是、;
“老师对你特别关注!你看,今天她还特地联系我了!”
“老师今天好不好?有没有夸你?”
“你们老师很用心,今天布置了很多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作业。”
……
每天变着法地夸老师,佩服老师,引导孩子尊重老师、信任老师。
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得好。
孩子对老师的信任度和崇拜度直线上升。
现在,无论是日常纪律性还是学习积极性,儿子都是班级里数一数二的。
听过一句话:“不为难老师,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
不要小看放学后第一句话的威力,说对了,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今天中午吃了什么?什么菜,什么汤?
作为妈妈,每天日常操心的,就是孩子的衣食住行。
中午有没有吃饱?
营养够不够?
食物干净不干净?
天气突然冷起来,会不会冻着?
……
因此,大多妈妈,一接到娃,也秉着砂锅问到底的方式,试图把孩子在校的经过问个底朝天。
甚至细扣到一顿什么菜什么汤,量有多少,上了几次厕所……
孩子们哪能记得这些,妈妈一问,不是一脸懵,就是满眼不耐烦。
前几天,儿子在学校肚子有点难受,又恰巧碰上我公司事忙,来不及请假,只得让他先等等。
那几个小时,老母亲的心脏时不时紧张一会儿,就怕儿子出点啥事儿。
好不容易等到我结束工作,去接娃,想细细了解儿子在校的各种情况。
问题抛得急了些,可无奈得到的却是儿子一记白眼:
“妈妈,别问了!我都累死了,都不记得。”
一度让我发愁。
昨天,看到一位有着多年育儿经验的教育博主@Celia Ya的视频,才恍然发觉其中深意。
曾经,博主也习惯问孩子类似的问题:
“今天都在学校吃了什么呀?”
可每次得到的反馈都不好。
直到后来她发现一个小秘诀,把“开放性问题”换成“封闭性问题”:
“今天你在学校吃的是鸡肉还是鱼肉呀?”
这样的问题通常较短,对孩子而言,容易分类、量化,能促使孩子快速由A联想到B,回答起来毫不费力。
聪明的父母,即使护犊心切,也极会讲究聊天的技术。
听过一句话:“妈妈的提问不仅仅关心孩子,更是传递孩子看待这个世界的正确视角。”
放学后的几句句,看似简单琐碎,亦可见微知著。
一应一答,皆是学问。
一字一眼,全是文章。
真正有力量的亲子交流,哪怕只是一个词,也能幻化出孩子内心无形的底气,支持孩子乘风破浪、一路向前!
-End-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