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主题,今天继续说时间。
昨天写完后,运气还不错,原计划的值班工作提前完成,回家还有很多时间。
坐到书桌前想:“提前写日更吧,明后天说啥呢?”
打开电脑,打开笔记软件,开始看以前的笔记,有哪些关于时间的内容可以写。
微信来消息,回一个,有新的推送,看一眼,然后……
木有然后!
今天!现在!午休时间!我盘腿含泪写日更,吐槽拖延症!
1、同一个世界,同一种“顽疾”
我,一个策划&文案,具体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写各类品牌传播推广方案,写各种公关宣传活动稿件,同时兼职项目管理、客户对接、新媒体小编……
Deadline的压力随时都在,拖延症“病入膏肓”。
番茄钟、四象限法、GTD、拆解任务、延迟满足……
各种时间管理秘籍、战拖高招,我都尝试过,拖延症一如“顽疾”,从不曾离开。
后来,我看到一条微博:
据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
中国有80%的大学生和86%的职场人都患有拖延症;
50%的人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始工作;
13%的人没有人催不能完成工作。
同一个世界,同一种“顽疾”,同样的拖延症。我突然间觉得心安理得了。图片图片图片
2、又拖延?别自责,雨我无瓜
一直以来,拖延,都是负面词汇。
一说到拖延,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大都下面这些话:
明明规划了一天时间,为什么稿子还是晚上12点才写完?
明明说要读书,买了一堆放桌上,为什么三个月才翻三页,然后就堆灰?
明明斩钉截铁说“这次一定要做到”,为什么又拖到忘记?
这个时候,我们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责备自己:为什么又拖延?为什么又没做到?
先停下自责,我们来找找原因。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身上找到很多拖延的原因:心情不好、害怕失败、害怕成功、追求完美、厌恶麻烦……
这些都对,但这些原因背后还有原因,背后的原因,雨我无瓜。
3、原因1:多巴胺 KO. 意志力
《自控力》一书里认为,我们大脑里有两种力量:
一种是我想要,由多巴胺控制着;
一种是我应该,由意志力控制。
所以,拖延是一场意志力与多巴胺的对决。
意志力,会要求我们做我们应该做的任务,比如工作、看书、运动……
多巴胺,会说开心就好,你想做什么做什么,比如看朋友圈、打游戏、刷抖音……
意志力,是一种有限资源,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很多,意志力被消耗,开始产生拖延。
多巴胺,是给拖延的奖励,我们当下觉得很开心,拖延的行为被强化,慢慢地,拖延变成了问题。
关键,我们的敌人,不只大脑里的多巴胺,还有各种为刺激多巴胺而设计的应用。
手机里的每个应用都是为了争夺我们的时间,上瘾设计、小红点堆积、信息流瀑布……
打开手机,只要1分钟,不,只要10秒钟,我们就会滑向拖延的深渊,而且我们毫无所觉。
所以,多巴胺 KO. 意志力。
4、原因2:杏仁核恐惧中枢
当一件事摆在面前,如果不想做,我们会是什么反应?
不想上班,那就再躺会,一躺躺到不得不起来,踩着点打卡。
不想写稿,那就等等写,一等等到截稿前2小时,奋笔疾书。
不想运动,那就过会跑,一过过到身体“报警”,教练我来啦。
……
这些场景里,我们首先选择的是逃避,意识到逃避没用,再急起直追。
《战胜拖延症》里面说:
我们面对一个打算做却不想做的任务时,会产生消极情绪,为了让当下感觉良好,会屈从于一时的冲动,把任务拖延。不用面对,感觉好多了。
这个消极情绪,就是恐惧。在大脑里面掌控恐惧情绪的是,杏仁核。
人在面对恐惧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反应:
第一种,认为自己还有退路,那就顺着退路逃跑,表现就是逃避、拖延。
第二种,意识到自己没有退路,那就奋起反抗正面刚,表现就是愤怒、行动。
发现没,我们最想要的行动,在大脑意识到没有退路的时候,就出现了。
所以,我有时候会说,deadline,是我最后的坚强。
5、拖延是本性,拖延即正义。
多巴胺、杏仁核,是伴随人类从远古走到今天的生理机制。
写到这里,我也有些绝望,今天这篇稿子,从中午拖到了现在晚上10点了。
既然是本性,那拖吧~
高举拖延即正义的大旗,咱就拖,怎么了?!
不怎么,我还得打卡,交日更图片
也还好,在《战胜拖延症》里,我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案,那就是作者给拖延下的定义:
拖延是一种对任务或情境的习惯性反应,像所有的习惯一样,它是一种内在的、无意识的过程,是一种我们没有真正思考过却去实践的行为。
具体的明儿再说,再写下去,还有好些事会被拖到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