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风——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⑴镗:鼓声。其镗,即“镗镗”。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喤喤考钟,坎坎击鼓。”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在国都服役。漕:地名。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⑹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
⑻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⑼于以:于何。
⑽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⑾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⑿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⒀活:借为“佸”,相会。
⒁洵:远。
⒂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在此略作解释,因为对诗经的理解不同,可能分为几个学派,而此文仅为我心中对于诗经的理解,不代表学术,不论及经典,只是表达心中所想,如有不实之处,忘谅之。
终于读到了这篇,读到了这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字“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歌的魅力也就在此,几千年前,我们文化不通,习性不通,可是诗歌却能传承千年,千年之后人读起,也能直击灵魂,震撼心灵,让我们感其所感,思其所思,我想,我也是诗经之所以千年之后仍有人读起,有人喜爱的根本原因吧!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引用了这句话,让人读起之时心生共鸣之感,这就是诗经,诗之经典的魅力所在。
因读到了喜爱,所以心里有些激动,好了,正文开始。
孙子仲是一个将领的名字,因为有了人名,所以有史可查,那么这首诗的解释也就没有那么多的争议。而且本篇全文平铺直叙,也没有什么可以争辨的地方,所以对于本篇的解释还是统一的。
孙子仲,孙子仲领兵出行的那一年,也就是左传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当然也有不同说法,不过与诗意没有太大关系,在此不多讲了。全篇所讲的是一个小人物当兵出征而思念家乡以及家乡亲人的所思所感吧。
镗,指鼓声。土国,即以土建城,这是指参加建土城的劳役。契为合,阔为离。于嗟表示哀叹。那么作引篇的作者为何人呢?一说为小兵,一说为贵族。“因为在先秦时期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去参加战争,所以这首诗的主人公也是一个男性贵族。”这是在网上看到的解释。我不知先秦时期的事情,我情愿本诗作者为一名小兵或者是一个小小的军官。
“镗、镗、镗”鼓声响起,卫国又一次召集了兵马,在广场之上加紧练兵,是为了下一场战争吗?我不知道。与我一起被征召入伍的,有的被派去建造城池去了,有的还在那里加紧练兵。而我,却要离开故土,向南而行。其实我的心中是非常不舍的,因为在城里练兵的或是在建造城池的我的同僚们,他们虽然辛苦,却还能每日归家,看看家中父母,陪陪家中妻儿。而我却要远行南方,再见亲人,却不知何时何日了。
我们跟着名叫孙子仲的将领,去了陈国与宋国,其间经历了多少次生死别离的战争,我们都记不得了。只是战事一日未停,我们的奔波就一日不止,念及家乡故土,我非常忧心,可是军令如山,让我不得回归。
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我们失去了自己的战友,失去了自己的战马。那些尸体最后都被遗弃在一片又一片的树林中。我很害怕,不知道哪一天,我也成为了树林中的一员,那果那一天到来了,我的亲人啊,请到林中去寻我的魂吧。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妻子还在家中守着我的消息,而我却在这荒无人烟的密林中永远埋骨其中了。
想到此处,我不禁想起了当初与妻子的誓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与她所说的话犹存于耳边,现在多么希望还是执你之手,与你一起享受岁月时光啊。可是如今,我之生死不由我之意,我又如何执你之手与你偕老呢?
唉呀,与你已经分别了多久了,还是不能相聚,归期未有期,这是多么深沉的无奈啊!与你分开了这么久,还是未能相聚,我当初与你订下的誓言,如今我该如何去守约呢!我恨这旷日持久的战争,我恨这分离久远而相聚无期的迷茫,也许明天,也许后天,那么,我们会有相聚的那一天吗?等到相聚,我们再实现我们曾经的誓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