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没毕业还是毕业了的那一年夏天,在大伟家哥几个在录像带中第一次看了《大话西游》。那个年代港片满天飞,多数人只是在电影里看个热闹,看看生活中不多见挨不着碰不到的,却可以在电影中无尽虚构的一些人和事。那时的多数电影,也不像现在占用了电影本身更多的宣传和炒作的空间。
几个小时的片子,我不肯错过任何一个画面,除了搞笑它没有边框很精益求精,每一个设置都是需要花很多心思设计出来的。它除了搞,而且很高级。隐隐的我的情绪总是不断的被扯动着,让我确信了它的情境它所传达的故事。看完片子,我一直停不住的思考几次穿越的逻辑与合理性,总不自觉地反复回放每一个细节。当时的我,在从每个情节线转停中寻找着故事本身的唯一答案。可现在,我知道了,过程只有一个,但寻找的正确答案可以有N多种,也不重要。它不在于故事,在于你解读出的故事。
哥几个交流时,他们说这不是西游记,好多地方没看懂···我却一直觉得它很特别,特别的浑然天成不拘一格,这种特别就足以称奇。和大多数人想法一样,《大话》的票房和口碑在各地都惨遭冷遇甚至骂声一片。网上说是几年后是在北京的大学校园小范围播放时,《大话》在学生中引起了广泛讨论甚至文化效应。2000年前后,正逢中国互联网兴起,豆瓣,论坛,贴吧···此起彼伏的各种解读和个人主义色彩的评论愈演愈烈,貌似不抛出点自我独特观点就是被世界遗弃,哭着喊着在影片中找到这个找到了那个的人比比皆是,一波波浪潮迅速发酵蔓延全国,使《大话》成为神坛经典中经典。
《大话》在九几年和互联网时代前确实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习惯认知,它早的像是来自于未来。换句话可以说,大多数慢于了这个片子的节奏。 《大话》在拍的时候绝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会成为经典,更不会也不敢想会成为足足影响几年轻人的文化现象。反推之,想成为经典的经典也根本不会存在。这就是《大话》独特的气质。不管什么途径,《大话》火了,火到不能复制,不能颠覆,这里影评不是重点所以不做赘述。
假如你来自偏远山区,从不知道什么品牌,一个广州产的50块的包包和一个正牌路易·威登,你会如何选择?你能确信你的选择么?
这个时代的中国造就了忙碌的人们,忙碌的成为一种习惯,甚至忙碌的不知为了什么,忙碌到没时间或者不愿花时间做停留思考。他们习惯于约定俗成,习惯了大家说好那就是好,大家都做我就应该做,宁可成为错误的大多数中一个不知所谓的自己,也不愿承担划分为小众相应带来的面子风险。
如果广州50块包包的厂家,有朝一日收购了路易·威登品牌,之后匿名不做任何改变却价格超过路易·威登,在中国市场会怎样?可能更会有市场。今天谈到的品味并不等同于贵,品味也不是大牌子大名声,更不是大家公认;(此处注意:我谈的是品味!)品味是源于自身需要和自我认知,更是每个独立个体的各自的适合。不论事和物,又人或情。
请不要拙劣的做状假装出来的品味吧!
顺道说一嘴,9.15《大话西游3》正式上映。网上随处可见的骂声···(好几个演员我也膈应)不多说,从几个普通群众的宣传片就能看出刘镇伟的心思和设计,又是独一无二。3可能是烂片,可能永远不能和经典比肩,但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你们~放肆的指手画脚叫骂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