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上的群鸦又何尝不是勤劳的收获者。
——写给《麦田上的鸦群》
我种的麦田上飞来群鸦
是大片移动的乌云
伴随着不绝的狂风
空中还有些明亮的颜色
这样的希望忧郁而渺小
却把天空的灰暗突显地精致
我不是勤劳的耕种者
麦子播下便独立自由地生活
麦田迎来一阵不绝的风
麦子或许俯下身
金黄色的身上我看见一群鸦
我无法定义他们吃食的样子
就像是生活总带着不同的性质
他们能够食饱也许挺好
播种者倒在麦海里
他看着变幻的天
跟其他的麦子一样
安静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收获者
2015-12-27
作品简介
《麦田上的鸦群》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创作于1890年7月的一幅油画。通常的解释是,这幅画是以黑暗,严酷的天空显示了梵高的精神状态的困扰,与徘徊不决的通往不同方向的三种途径,与黑色乌鸦架空的预示死亡迹象。
画家写道,他曾在三幅画里画过瓦兹河畔欧韦大片的麦田与多事之秋的天空。
很常见的错误认为,这是梵高的最后一幅画,甚至说,他在绘制该画时饮弹自杀。其原因是在《情欲终身》这部影片中是这么描写的。不过,还没有证据可以支持这个观点,胡尔斯克博士的梵高年表中,有七幅画晚于该画。当然,梵高的确是自杀,是在画这幅画的同一个月里。人们普遍认为,他1890年7月27日的晚上去田野散步,用左轮手枪朝自己开枪后回家。他躺在床上两天后死去,当时他的弟弟提奥在他的身边。
现藏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简介来源百科)
笔者赏析
《麦田上的鸦群》给人的感觉是震撼的,从画风上看着确实很梵高,我第一次看见这幅画的时候我的第一印象是灰暗的压抑感,使我稍微舒服的是图画中有超过二分之一面积的亮色调对比,但整幅画的总体感觉却多是那剩下二分之一不到的暗色调给人的感觉——一片时间近乎黑夜的天空带着梵高绘作中那会使光影流动的神奇力量,这次这股力量同样被赋予了画面中的重要角色——成群结队的乌鸦,如果陶醉其中你会发现这片鸦群是会运动的,而它的数量实则是无法计算的,因为作者对鸦群位置的选择是很有意思的,他将鸦群用近大远小的画法将前排的几只用大和麦子的色彩做对比,而鸦群后面的一群小乌鸦则渐渐地隐藏进黑色的云或是夜色之间这才使人感觉画面中是一群庞大而不计其数的鸦群,然而这鸦群在整幅画中无论大小还是面积都不能及画面中的麦田,不过想想也正常,演员是不可能大于舞台的,而这麦田就似乎是全部的舞台,演员便是乌鸦,幕布便是即将黑透的天空。
笔者在开头用自己幻想的口吻写了这首小诗,我说麦田上的鸦群又何尝不是勤劳的收获者,我并不是讽刺而是认为本就如此,人类在大地上播种有计划地种植庄稼作物,视之为个人财产,实则人为分割了自然,自然是万物共有的,这是人类的本性,只站在对自己有利的立场说有利于自己的话,而对于更像是讨生活的乌鸦,人类会用贪婪、强盗等标签予之。我不想思考到底是谁贪婪的问题,关于人的问题是说不清楚的。
诗中作者将自己幻想成一个懒散的耕种者,我在意关乎生活的粮食收获问题,就如我写的我懒散地倒在麦海里,看天的变化,和其他麦子一样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收获者。诗的前文笔调灰暗如画一般而后自由懒散似乎早将生活琐事抛洒脑后,一心等待,一心想做自己。我不知道梵高在创造这幅画的时候是如何的心思,只是我看到了以后格外想念画中的自己。不管结局如何能做自己多是好的。
随笔写于流云斋
2016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