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一篇讲_(:з」∠)_)
人们常说,罗马虽然在武力和政治上征服了希腊,但是在文化上却被古希腊文化所征服。古罗马文学就是对希腊文学的直接继承,古希腊文学中的世俗人本意识在古罗马文学中得到了再现,并流传后世。
古罗马人对文治武功的崇拜,又使古罗马文学比古希腊文学更富理性意识和责任观念。但,古罗马文学人文观念的主体仍然是古希腊式的世俗人本意识。
(古罗马戏剧、史诗、散文、《埃涅阿斯纪》、《金驴记》)
好啦~古希腊—罗马文学部分说完了(๑˙ー˙๑)
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又一源头,其中蕴涵的“人”的观念,经由中世纪文学对后来的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实可以把《圣经》当作希伯来民族的史诗来理解,但是,我们看到的,不是希腊神话和史诗当中的人化的神,我们只能看到神化的人。《圣经》表现出来的是人向神的提升,人主体性的萎缩,而不是希腊式神向人的下滑,人主体性的高扬。
希伯来神话世界中的神是一元的,希腊神话中的神是多元的。上帝是几乎没有人的原欲的理性的象征,而人的原欲在上帝面前就是罪恶的(基督教原罪说)。但实际上,上帝象征的“理智、善、精神”等原本就是文明人自己的属性,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理解,上帝乃至于上帝的观念都是具有人文性的。
上帝是无所不能的,所以希伯来神话中的英雄们都是追随上帝的,他们缺少了希腊神话中英雄们的自由与野性。他们的神通广大完全是因为上帝的帮助,而不是自我原始生命力的爆发(例如《旧约》中《出埃及记》摩西重返故土的故事)。所以希伯来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显示出神的崇高,而缺少人的生命的靓丽与灵光。
所以,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体现出来的,是排斥原欲、崇尚理性的希伯来文化模式和宗教人本主义意识。它们的文学中,“灵”取代了“肉”,灵与肉是分离的。重视人的精神与灵魂,重视对彼岸价值世界的追求,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在关于人的理解上,“神—理性—人”呈三位一体,其文化内质是宗教理性的,体现的是宗教人本意识。
(希伯来神话、《圣经》)
PS:哈哈,因为最近要考外国文学,所以就想用这种方式逼迫自己梳理一下看书的成果,算是变相整理笔记ԅ(¯ㅂ¯ԅ),我只是一个中文专业的在读本科生,才疏学浅,只能慢慢来,慢慢进步✪ω✪~谢谢大家的鼓励!
参考书目:《外国文学史》郑克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