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建立需要多样性,而一致性是必要条件。时至今日,他的观点仍有启发意义。我认为,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教育保障一致性,促进多样性。
亚里士多德所指的“城邦”,放在今天则是“社会公民”。正如材料所言,“城邦发展是一个多面体”,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多样性,即尊重个体差异,包括个人理念、价值观和需求等。因为有了多样性,可以促进社会分工和与合作,推动城市化发展,激发创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正是基于此,“城邦的本质在于多样性”。
但社会内部都有着一定的“一致性”,本质上是指公民在享受权力时,也要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行为准则,包括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等。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在“信用”的现代化社会,由于信息不对称,人与人之间,就无法获得稳定的预期,缺失安全感,导致欺诈或过度防范的现象出现,从而使社会运行成本升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一致性”需要一定的限度。社会一致性的建立本质上是,为社会有序稳定的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底线。如果设置过高的标准,或过于严苛的要求,实现难度高,会减少人们的合作交易,抑制人们的创新能力,打消人们的积极性。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这种一致性有限度的体现——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种一致性,我们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通过法制或惩罚措施,属于强制性的引导,它能让人知道哪里是高压线,但对于一致性的建立,社会成本过高。而教育本质上是非强制性的软性约束,通过将思想的传递,让公民认识到遵守社会规范,社会契约的重要性和好处,进而共同遵守。当社会一个社会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那么社会运行将更加顺畅高效。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需要统一性作为保障,也要尊重差异性以促进社会的创新发展。教育促进了共同意识的养成,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基础。因此,要通过教育规范意识,促进多样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