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时期,夏天夜里,铺张席子在院子里仰开着满天蓝光,星星闪烁,奶奶开始讲戏文,三娘教子。芦花衣,窦娥冤之类的家庭言情戏,躺着睡觉有时会被蝎子蛰醒,奶奶用一根板凳睡在旁边陪伴。我一直怀疑奶奶怎么能用那么的窄窄板凳,保持一夜不翻身地睡到天亮。
父亲是那个时代的高中生,干不了农活,喜欢读书,但读的都是些期刊杂志。我也喜欢读书,但不记得有经典童话之类,抓住什么看什么。
一二年级的时候被大人传播说我会口头作文,别的大人一见我就让我说一段作文,我不记得表演口头作文的场景,只是觉得自己被冠以作文好的名声挺好的,但实际上名不副实。
小学时候在村里收麦子打麦场,参加抢收麦子,写了一篇作文,有编撰的成分和具体的细节,生活场景被当作范文在班里念。
四五年级时在课堂上看一本很厚的小说,中国社会小说,农业农村的,非经典。连L《暴风骤雨》水平都够不上。被老师没收走,下课后老师说我看完给你。那时的阅读就是喜欢,但没有选择,书目皆不是经典
高中起开始订阅江苏省出版的中学生优秀作文学,里面非常喜欢的田小飞,胡劲松之类的,同龄小作者,后来人都成了大家。我也曾仿照里面的笔调,写了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作文,被打印贴在学校的优秀作文报栏里,供全校同学阅览。其实我心里清楚,那不是我的原创,而是仿照。但当时同学老师甚至连作文选也不看。
小时候暑假里一帮子小孩喜欢同去村子野外的砖厂,一是那儿制砖的活动让我好奇不同于农业种植,另外,那儿有个喜欢读书的,白净但魁梧的彪形大汉,他总有10月收获之类的期刊,我去那儿,猎奇同时贪婪地看书,现在想起那个人似乎还有虐童的意思,我们一帮子小孩傻呵呵地与他贫嘴逗乐。白花花的太阳光底下,炽热的砖场,一大片黄黄的沙土,构成了我记忆中的画面
初中假期里,躺在家里大炕上,激动兴奋的看了《新星》,10月收获杂志上的社会改革小说。县长李向南,成为当时一段时间的精神偶像。她的女朋友是个老师,让我有很强的代入感。
初中去外村看戏,中午住在那个阿姨的家里,他家有一本16开的杂志,泛着黄的书页,其中看到一首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就站在他家炕上,朝着窗户,走过来走过去的背诵下来这首诗。这是我初次接触诗歌,也说不出他的好,只是觉得鼓舞人心而已
似乎还有过偷着阅读乡村医生之类的医学书籍,了解自己的身体。
总之一个渴望,了解外部世界,有着极大好奇心的少年,饥不择食的阅读者各类书,但可惜没有多少经典
高中时候就以教科书为主,当时流行的三毛,看香港的岑凯伦,还有琼瑶,肤皮潦草读了一两本。被爱情感动,被三毛的旅游吸引,被陈凯伦的豪门恩怨着迷,似乎都是沉迷于故事情节而不懂写作技巧,又或者好奇的骚动的心,向往外部世界,好美好广阔的外界。当时流行的一部电视剧叫火凤凰,温碧霞主演,很沉迷香港那样等红灯红酒绿的生活,至于精神成长心灵感悟根本没有。
也许是了解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我从小学起就开始有了跳出农门,哪怕去城市里当保姆也要走出去的心愿。向往外部世界,绝对不待在一个地方的野心,从那时就开始萌发。
但是,阅读只是如此作用,增长了野心,没有深刻地影响个人的思想品德。觉得还是局限于当时的课本,而无人指导的盲目以至于欣赏能力有限。
但对语言文字的还是有点感觉。初二时在大姑家,一起拨棉花时,大姑问傀儡两个字怎么读?我回答出来,我的表姐比我高一级的却说不出来。那是课本下面的注解,我告诉姐姐。因为对文字的喜爱,所以把课本上课文以及课下注解记得很清楚,但也仅仅是记得而没有理解,更没有感悟。
这是个成长的遗憾:悟性不高,不太聪明,只是爱吃苦而已
高考后上了中文系,也始终围绕着考试和课本转,没有广泛的阅读。某年的暑假作业是看红楼梦,那个假期,抱着红楼梦懵懵懂懂的看完,中文系的大学生却只是熟悉了点书里的情节,至于深刻的感悟,文学的美好根本没有,可见自己成长的迟钝。也看过平凡的世界,简爱等书,仅仅沉迷于故事情节,而不知汲取精神智慧。
大学也没有遇到专业的读书指导,遗憾
但时间好多,那个时候开始听收音机。但听的是以评论节目为主,时事评论。听收音机的习惯,直到几年前。这也似乎形成了好高骛远。不踏实做好眼前事的习惯。
毕业后喜欢阅读中青报南方周末的评论。也仅仅是喜欢,然后摘抄。
教学后,20世纪之后系统的读过余秋雨的散文,激情澎湃了好一阵子。
听了中医太美的讲座也感慨,但只是听。
2010年时,读过德林公主回忆清宫历史的文章,逐渐的对历史有了兴趣,但只是片言之语,注重故事情节。没有系统的阅读。
14年的时候,读了史绍典的中学语文教学专著很受启发,但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教学实践中。
语文教学的杂志一直在订单也有阅读,但没有研究透彻。只是知道而没有做到。
16年17年后喜欢读参赛教学案例。总觉得自己认真读书却不见成效,不知病因何在。
多年来一直在坚持阅读,也坚持做笔记,但是乱的。没有规划,没有指导,随意的停留在感性的阅读阶段。散乱没有系统,没有名著。浪费了不少时间。
现在明白这些阅读都是末梢上的事,没有根本经典的阅读给自己打基础,只学末梢之类,不行。
没有道作为基础,法和术都是学得不到位。
直到2020年。名师是如何炼成的和高手教师两本书渐渐的略入境界。原来语文教学是这样教。原来老师是解决问题的。
21年暑假,跟着魏老师听,教学的目的,爱的艺术等名著共读,才知道理论书籍的重要性,才渐渐提升了阅读水平,进入知性阅读。。
21年的后半年加入新教育共同体,学习弁宗三中国哲学,才觉进入知识领域。
因为教学的需要再次阅读,红楼梦慢慢进入境界。人生的阅历,帮助我读懂了红楼梦。
22年的1月份开始,苏霍穆林斯基的阅读。
22年的春季开始读古文观止。没有跟着新教育共同体进行西方哲学发展心理学等的课程,是我的,选择我更喜欢读语文学科方面的书。
看了教师阅读地图才明白自己的落幕,跟随经典指导的必要,我重新规划我的阅读。
看到孙老师发的微信里写到高考语文辅导,不要做题而是读书,我深有同感。但形成系统的思考还需要时间。我知道接下来的高三可能会和以往不太一样,不能只沉迷于做题,还要引导学生读书。有哪些书如何读,这是我的疑问,希望得到,同行的指导。
至少用我的弯路来引导学生不要走弯路。
作为语文老师没有推荐给学生,读书,没有影响一两个学生爱上读书,是很失败的。
年近50才刚刚开始知性阅读。只能说亡羊补牢未为晚。秉烛阅读来得及
因为性格原因一直有写日记。和摘抄的习惯。他都是盲目的。随意的,不系统的。
反思:
经典不够,文史哲深度广度不够,试着用课程开发来提升自我,比如晨诵课程,诗词课程。
沉浸于流俗而没有根本书籍的阅读。看课例,而不明白背后的意图和原理,所以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
对学生的期望是一种交易性的,满意则高兴,不满意则推卸职责。
知性阅读,反思理解,对话重建。
能力的提升:理解力,洞察力,反应力,行动力,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复杂性。
当信息变成知识,而知识变成智慧,智慧应用于生活时。否则失去对事物的洞察力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作文被读是一种成就感。
而作文书如果知性阅读的话也是可以的。
写作本质上是现象学的朴素,真实答题,比如论语的绘事后素理论
孩子们阅读的饥渴感丧失,在外界多重信息刺激下。如何唤醒诗词的魅力,激活孩子们的阅读饥渴感。。
寂寞中喃喃自语的孩子有福了。
读的书会成为人生的指引。而我的阅读中没有经典,没有深刻的书,也没有鼓励人走向成功的书。
平凡的世界斯嘉丽红与黑这些都是向上的人生轨迹。
阅读是种子,何时发芽不大一定,但阅读可以影响你的人格精神成长,以及认知上的提升,后来的职业发展。
反复读一本书,比如红楼梦是个了不起的事情。文人创作文人的语言,它是对读者理解力审美力的一种考验。
不知翻了多少遍的书,你有没有?
阅读中的好与坏可能就会让你变成沙翁还是抄翁。
我的阅读中浪漫过度,
文学青年期把问题推给了学生,
缺少武侠阅读,古典文化缺失。
别人从言情小说走向了古典诗词,从武侠小说走向了历史,而我却沉迷于情节。也许和幼年听到的戏文通俗生活有关。童年的故事决定了一个人的阅读趣味和阅读走向
写阅读史是回顾
根本书记的阅读,
知性的阅读
结构,合理性的阅读,
寻找发现体认生命之偶然与神秘的阅读。
为生命寻找完形意义上的一生阅读路径。
儿童遇到的最早的东西就会变成他的一部分。
童年听到的故事和父母玩的游戏,自由探索精神,三者不可少一。
而故事比汉字更重要,他决定了阅读的趣味,文化的倾向,如果童年故事从希腊,安徒生读起可能会对西方文化感兴趣。
文学青年是的老师有自己的喜好来确定学习重点采取满堂灌的形式,缺乏方法的传授和课程意识,有携带私货的嫌疑。
江雪是儒家文化游园,不值寻隐者不遇是道家文化,通过解读一首诗,明白诗中有画,诗歌的结构,虚实诗歌中的符码意境。从而完成诗歌解读方法的传授。
用反思为核心专业写作,专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