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在《冰鉴》中是指代阴阳的概念:统一、对立和互化。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如阳显于外,阴蕴于内,双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如果有一方失去衡态,就会发生变化。比如说,事物的内和外,外消失了,也就无所谓有内存在了。天尊地卑,也正是因为有地在下,才能有天在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即是如此。
阴阳五行学说在我国影响非常深远,阴阳学说由先秦时代的阴阳家邹衍开创,至汉代独尊儒术时,董仲舒也融合了五行阴阳等学说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至此,阴阳五行正式被纳入儒家体系。近两千年以来,儒家在我国都处于文化主导地位,但凡有新学说出现,基本都绕不开阴阳五行这个基础的世界观。
所以“易为群经首”,所以《冰鉴》里在讲完神骨鉴之后,紧接着就说“既识神骨,当辨刚柔。”
已经认识并辨明了神骨问题之后,就还应分辨清楚什么是刚,什么是柔。
刚柔,则五行生克之数,名曰“先天种子”。
刚柔,就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这又叫做“先天种子”。但这里还得强调一下,五行之间除了如金克木,土克水等顺克,同样也存在着逆克现象。如火克金,然真金不怕火炼。假如土旺木衰,则木反受土克,这种现象,叫做反侮。《冰鉴》里认为,神”和“骨”为相之根本,既然有根本,那么回本溯源,就应该有种子。这个种子就是“刚柔”,是面相的“先天种子”。
“神”和“骨”很重要,“刚”与“柔”同样也很重要,“识得神骨,辨得刚柔”,方可登堂入室。
不足用补,有余用泄。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云: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意思就是说自然的规律就如同张弓射箭,弦拉高了就压低,拉低了就举高。拉得过满了就放松一点,不足就补充一些。这是自然规律,减少有余来补充不足。而在相上,同样适合这个道理。不足的需要去增补,有余的应该去消泄掉,使之刚柔平衡。比如五行金过旺者,物极必反,则过刚易折,需要水来消泄。如五行火弱不足,则需要木来生扶,达到一个五行间的平衡。这点在八字上的表现很强烈,但从强格或从弱格的八字,反而需要去生扶其最强的五行或者消灭掉最弱的五行,使之平衡。
消息与命相通,此其较然易见者。
阳去阴来,是为消。反之,阴变弱而阳赠强,是为息。阴阳之间的盈虚损益,都与人的先天命数相关联,这是在对比中就很容易发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