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性格的控制
既然性格产生于他人的意识中,那么主观上我还对自己的性格有控制力吗?
这要从两个方面来区别看待。一方面,在面对自己汹涌澎湃的性格海洋时,我们主观的行为能力是极为有限的。想要控制自己性格的尝试就好像一个人想要控制整个海洋一样,不仅无能为力,而且毫无意义。但是另一个方面,面对特定的社交环境,就好像我们有针对性地从海洋中挑选出的一朵浪花。是的,如果仅仅是对于一朵浪花,我们是有控制和调整的能力的。经过之前的探讨,我们可以理解,性格是产生于我们社交对象头脑中的。那么,想要控制性格不就是在尝试着控制他人的思想吗?这如何做到呢?
事实上,你不知不觉间一直在做这样的事。可以说,我们在社交中做的每一件事,多多少少都是为了影响自己在他人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由此可见,我们有意识地做出的一切社交行为,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自己性格的控制过程。社交本身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来给社交对象留下一个相对好的印象,以求利用这些我们认为好的印象来促使某些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发生。在这样的特定情境下,我们都是在尽最大可能地想要控制自己的性格。你在面对自己心仪的异性时,会表现得更符合一个“好”人的形象,你甚至会猜测对方喜欢什么样的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策略以获得ta的欢心。你在面对HR的面试时会尽量表现得更像一个“好”员工。面对客户的时候更像一个“好”销售。面对下属的时候更像一个“好”领导。面对合作伙伴的时候更像一个“好”合伙人。只要目的性还在,我们就必然会有表演和控制的动力。当然,基于我们之前所探讨的性格的特点——产生于别人的头脑中。所以在尝试各种行为策略的过程中,没有人能保证成功。谁也没法确认行为策略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你不可能讨好每一个自己喜欢的异性。也不会每次面试都十拿九稳。当然不是每个客户都喜欢自己的销售,也从来没有一个没人讨厌的领导……但只要你认真地去面对了自己的社交机会,你就没有必要因为任何结果而感到自豪或者沮丧。毕竟,性格的产生本身跟你没什么关系。
我们从主观上总会习惯性地认为,我出于某种“本意”而做出的社交行为,别人就应该理解并且接受这种所谓的“本意”。然而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你的“本意”是表现得更像一个“好”员工。但面试官并不这么认为。你的“本意”是让自己看上去像个“好”领导,但是有些下属却并不接受。在现实的社交场景中,因为我们都理解别人在很大程度上进行着“表演”,以获得更加有利的性格评价。我们就很自然地会形成一种逆反心理。——这些表现是“演”出来的,并不是ta的“本意”,ta只是想从我这里得到一个好性格的评价。这种逆反的心理往往是人们正式社交场合中“坏”性格的主要来源。人们讨厌虚伪、刻意与虚张声势,越是利益关系重大的社交情境,这种性格标记的逆反心理就会越严重。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手段来一定程度上降低别人的这种社交逆反心理,但不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降低到零。因为毫无利益瓜葛的社交本身基本不存在。关于这个话题,我们会在今后的文章中详细探讨,这里只是想说明与我们的行为“本意”相反的性格是必然会产生的。因为别人只能通过他自己的认知习惯来判断你的行为特征中,究竟有多少属于“本意”。而这些都是你无法掌控和了解的。没有人可以在做出一个社交行为之后,明确地知道自己有百分之多少的“本意”被对方接受了。当然,你也就更无从判断,自己刚才的行为,是否激起了对方的逆反心理。
现在我们可以明确,对于随时在涌现的个人性格,我们无能为力也没有太多必要去控制它。而对于我们很在意的社交情境,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交对象的性格判断,但即使是这样的影响也往往会受到社交逆反心理的偏转而产生反作用。既然如此,对于那些不可避免会出现的负面性格,我们该怎么办?有什么控制的方法吗?对于我们难以操控的问题,人们往往不自觉地会交给时间去处理。但是坏性格这个东西却像种子一样,本身就是一个随时间成长的“逆熵”。你不可能指望自己不喜欢的那些性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消退。我们唯一正确的做法是用更多的正面性格来减少负面性格在他人印象中占据的相对比例。如果一个人认为你自私,那很大可能这个性格特征会伴随并影响你们交往的始终。你的不作为只会让那个人每想起你就想起自私这个性格特征。而你唯一可以做的事情,是用仁慈、大度、聪明、有亲和力等等众多的正面性格特征来覆盖自私在那个人对你的评价中的比例。这个过程会相当漫长,而且也不能保证你的性格表演不会激发他的逆反心理。所以的确很难,但如果那个人对你来说很重要,那么再难也有必要继续下去。因为这是你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做到的唯一一种控制方式。
聊到这里就不得不再次强调一下“第一印象”在性格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性格的存在惯性非常强大,就使得控制“第一印象”成为我们控制性格的最佳时机。影视剧中总是喜欢讲述“欢喜冤家”的故事,男女主人公一开始的相遇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导致矛盾不断,谁都看谁不顺眼。或者至少有一方对另一方有很大的排斥感。后来通过一系列戏剧化的事件,两人冰释前嫌,终于认识到对方就是自己的真爱,喜结良缘。这种事儿在现实中有吗?肯定是有的。但是概率低到可怕。可以说,双方相互之间的第一印象都不好而最终成为灵魂伴侣的可能性,基本上低到写出小说来都没几个人相信。而一方第一印象很差但最后却结缘成功的可能性的确有,而如果不是因为凤毛麟角无比珍贵,需要另一方付出无数努力来获取真心的话,又哪值得拍成电影来歌颂呢?这里我们刚好可以重温一下刚刚提到的问题。你看,如果别人对你印象不好,在你身上产生了不好的性格评价。那么你改变它的唯一途径就是做出加倍的努力,用众多的正面性格特征来对那个负面性格进行压制和覆盖,而不可能等着时间来带走它。由于性格的存在惯性,时间带来的只有更顽固的性格,而不会退散它。
第一印象如此之重要。而绝大多数的“第一印象”,甚至在你见到对方之后还没有进行语言交流之前就已经产生甚至定型了。没错,性格的出现就是这么随机,我们人类对自己伙伴的认知就是这么随性、武断和情绪化。连话还没有说,就已经依靠自己曾经的社交经验,为对方定义了一堆难以改变的性格标签。这些定义习惯深藏在我们的无意识当中,往往在你不经意间就已经发生。你往往无法解释为什么自己会对一个陌生人产生出厌恶的情绪,也无法解释究竟为什么对另一个陌生人却顿生好感,哪怕对方一个字都还没对你说。对性格定义的准则早已经深深定型于我们的无意识当中,它不依赖意识的参与就可以完成,当然也就不需要语言的参与。有些人你初次见面,可能他说的每一个字你都不想相信。但有的人你从没见过,却说什么都让你觉得是至理名言。很多时候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ta在第一印象中赢得了更多的正面性格。
那么,在第一印象中,影响性格生成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呢?我觉得不外乎四点。
1、社交地位。你以什么样的身份与对方见面?在什么样的场合见面?你的举荐人或者中间人的身份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会对社交地位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你觉得你的社会身份、工作单位、家庭条件、社交圈等等状态有助于提升见面时产生积极印象,那么可以想方设法在没有开始会面前就让对方有所了解。选一个有助于你的场合,以及有助于提升对你积极印象的中间人来介绍你,都是非常有效的控制第一印象中性格产生的手段。
2、容貌。没错。你长啥样,尤其是脸长啥样在第一印象所生成的性格判定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在性格判定这件事情上,人类确实是颜值党。如果长相完全不影响人类性格判断的话,我相信电影导演们就没必要为挑选什么人扮演怎样的角色而费那么多劲了。当然,此颜值并不一定与性别美学所定义的颜值标准一致——漂亮的脸蛋不一定永远都有性格判定优势。单是看陌生人的照片,我们就可以产生很多与性格有关的印象,比如这个人很凶,这个人肯定很和蔼,这个人给人可靠的感觉。哟!这个人长成这样,肯定是个无耻之徒!我们可以通过整容、化妆、理发等手段一定程度上控制我们的容貌。当然,如果你天生长得容易让他人产生某些负面性格评价,确实不怪你。但事实就是,你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来弥补自己的这一短板。
3、衣着饰品。这一部分的影响相对而言没有容貌的影响那么大,但可控性却更强一点。要注意的是,并非越贵越高级的服饰和饰品就越能产生更好的性格评价。只有当服饰与社交场合相融洽并体现出得体、适当的条件下才会有好的影响。性格会产生于一切细节,往往一件干练的上衣要比说十分钟的话管用得多。当然,如果你完全不在乎自己穿什么,怎么穿着打扮,结果必然是在第一印象中丢分。另外需要补充一点,个人卫生状态也很重要。
4、他人的情绪。性格的产生具有随机性,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人的情绪对我们而言具有随机性。在第一印象中产生的性格,必然要受他人彼时彼刻的情绪的影响,甚至很多时候是决定性的影响。那这个我们如何控制?我们控制不了别人的情绪,但对于想要获得更好的“第一印象”的人而言,我们可以尽量选择一个对方更可能有好情绪的时间节点进行初次接触。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把控,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性格在第一印象中的形成。当然,随时要记得,负面的性格随时会产生,社交的过程就像在河里游泳。你可能已经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但是水流的方向跟你努力的方向相反,你发现自己离目的地越来越远了。不过那又怎样呢?就算是更远了,由于你的努力,也使远离目的地的速度大大降低了嘛。有些目的地,本来就是不可能到达的。有些人,本来就是没法对你产生好的第一印象的。这不是你的错。我们在此之后能够选择的,就只有坚持还是放弃而已。
探讨到这里,关于性格控制的话题也就基本聊得差不多了。这里再简单地说几句题外话。从控制性格的话题中我们可以理解性格产生的非理性成分往往远大于理性的判断。我们探讨的还仅仅是有正式会面的社交场合。对于更多的人,我们可能连面都没有见过,就通过报道、他人的描述和不知道哪里来的第六感,凭空创造出了一堆性格,加载在那个人的身上,然后对此笃信不疑。对于他人的性格判断,我们应当加入更多的怀疑和不确定性。不要让性格的存在惯性蒙蔽我们。我们应当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不自觉地为他人贴上性格标签的习惯。意识到并控制这些习惯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虽然很难,而且这种控制是反常态的,但这种控制一定是有意义的。它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地对待与他人的关系,并进一步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社交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