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孙瑞雪编著出版的,强调编著是因为这本书,是由两百多个家长和孙瑞雪创办的蒙氏教育机构中的老师们,对孩子成长过程中记录,进行整理,孙瑞雪再进行点评,最终整理编辑成这本书的。
这本书里没有对敏感期进行定义上的阐释。只能看到一个又一个的家长和老师,对不同孩子在6个月至6岁之间的成长过程中的记录。孙瑞雪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并在点评中指出儿童的行为与哪个阶段的敏感期相对应。因此,这本书是没有什么系统或逻辑可言,拿到这本书随意翻开一页,就能立马进行阅读,并适合在遇到问题时拿出来查找案例,参考案例中的处理方式。
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敏感期的可贵之处就是稍纵即逝,弥补的机会也随着孩子的长大而减少。
每一个敏感期的出现都没有规律可言,不同的孩子出现的年龄也不尽相同。
只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细心观察,靠自己对敏感期的理解来判断儿童的一些行为背后隐藏的敏感期的密码。
面对敏感期,父母需要做的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环境,让孩子去满足敏感期时的一些特殊需求。
书中内容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一部分――孙瑞雪与薛梅的对话。
要让知识跟现实紧密结合,知识就是现实,现实就是知识。
在对话中,对孙瑞雪的这句话,有很深的感同身受。
我家小朋友认识的水果,都是他吃过的;能叫出名字的动物,也都是见过的。和他很困难的描述草是绿色的,柔软的,不如带他去草地上滚几圈。纸上得来终觉浅,现实体验才深刻。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不仅是智力,更重要的是心理与智力的同步成长。重视儿童的敏感期,就是在重视孩子的心理成长需求。一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好了,智力必然不会差;可只重视智力,忽略了心理,这样的悲剧案例,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之前看过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个人认可度很高,观点+案例+分析,有理有据。因此,这本《捕捉儿童敏感期》看之前期待很高,看过后略有失望――没能带来与《爱与自由》类似的触动。不过这并不妨碍这本书,对于父母和从事幼教工作的老师们可提供的参考价值。
书摘:
1.有两样东西和人的智慧紧密相关:口与手。
2.你不能为未来打造一个人,孩子不是一个物件。我们只能陪同孩子走过眼下这一步,而且是快乐地走过。
3.认知是以逻辑的秩序表现的,精神是以法则的秩序表现的,心理是以规律的秩序呈现的,统合起来我们说内在的秩序是以智慧表现的。
4.如果我们保护了儿童审美成长的整个历程,我们就保护了自身的道德。因为道德品质不来自于道德自身,而来自于人类最早期建构的审美。
5.在孩子面前我们必须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不能乱逗孩子,因为孩子还不明白什么是开玩笑。
6.儿童对词语的使用和解释来自成人,来自同伴,来自生活,尤其来自父母和教师。当父母和教师的语言简明准确时,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都不错。
7.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给不给别人自己有决定权;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
8.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是在军队式的集体中建立的,而是通过自由选择伙伴、长期自由交往、对话、活动的过程而建立的。
9.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儿童的学习热情和毅力是惊人的。这种热情和毅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不用夸赞和奖励,不用培养和锻炼,但要加以保护。
10.当人的语言、行为、思维三者合为一体时,这个人是稳定的,有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