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瞧见怦然心动,还是能想起Wendelin Van Draanen笔下那个纯洁明净的故事的——无论你是读过中文译本,英文原本或是看过那个被列作豆瓣top250的同名电影。
毕竟这么触动人心的ip不多,于我而言,上一个看完电影又瞧原著再回去翻电影的,还是陈凯歌的霸王别姬。
读李碧华的文字时,时时总会想起张国荣的蝶衣,想起那篇以袁四爷视角瞧看蝶衣的影评;而翻开怦然心动的第一页,默读的字母与词组刹那便被电影里Juli的配音装点得更加奇妙瑰丽。
不同的是,它于我有特殊的意义。
这是我自己兴趣所致而读完的第一本英文原著,从头到尾;甚至几乎每页都圈画出了不会单词与精妙的句子,留下了十张给那些惊艳过我的段落所照的照片。
也许是Van的行文节奏太过传神,配上电影里Juli阳光下的笑容,补上卡兰·麦克奥利菲的“一见钟情”脸,Van的文字化作光和影,在脑海里以更加巧妙的组合重现,宛然成了加长百倍的电影。
(随手取了一张,大家感受一下
而也许是,这不只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生活的故事。
无论是书还是电影,绕不开的都是Van的双视角——其实也正好侧面说明了这正是一切的精华所在。
很妙的是,原文里有个重复出现的有趣短语,也被我积累了下来:“stand in sb’s shoes”。
估计不需要大家有什么英文基础,也想得出来是什么意思吧。
更妙的是,Bryce对Juli的情感大转折,对父亲从崇敬到厌恶与失望的转变,也恰在这个短语出现,在他刚亲耳听过父亲是如何嘲讽Juli的智障叔叔而喘息未定的功夫,便发现自己也曾差点儿成为智障儿的时候。
如下——
而前几天,我自己还长篇唠叨了一堆关于“偏见”云云的文章呢。
那这是一篇关于偏见的故事喽?
也是也不是——从Juli的初见Bryce即无可救药地陷入他那双世界上最完美的眼睛里,到Bryce翻进Juli的花园里顾自种起了无花果树,然后他们相视一笑,作者可以说用双视角的模式直观干脆地让我们感受到了“两个人的思维全程不在一条线上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或者我这么说,聪明善良如Juli,如她这样乖巧起来可以门门课拿A+;活跃起来可以爬上自己一颗高高的无花果树;安静下来可以坐在树枝上遥望着落霞咀嚼起“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诗意;坚毅起来可以一个人修一整个荒废了十二年的花园也无所畏惧——如她这样一个在人海里可以美得色彩斑斓(iridescent)的女孩儿,也要花了一半的剧情才堪堪承认:Bryce迷人的眼睛下,或许不是那么完美。
所以,这样解读自然不无道理。
如下,是我读原著时中途有感而写——
但我不愿意这样解读。
或许是像我在“偏见永恒”那篇文章里写的那样,我更倾向于把这些令人绝望的主观思维看作我们智人区别于电子元件的自我意识。
意识到自己局限在某个成见的藩篱其实并不是那么可怕,那么不可接受,毕竟陷入成见或是情绪里要远远容易于摆脱掉它。
不是对自己喜怒哀乐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起来,而是珍惜好那些“美丽的错误”。
像Juli第一次遇上Bryce那样,给生活一场怦然心动。
用一刻的心动去证明那是美丽的,再经遐想转回到现实,由冲动转化成冷静,花上几章的成长故事去证明那一刻是个错误——
可以是对一本书,一场电影,一个人,一场情怀,一番执念。
始于一段妙语,一个镜头,或始于崇拜于颜值,固执于回忆,羁绊于想象。
沉舟侧畔,千帆过尽,Juli仍是那个惊艳于Bryce那双动人的眼而痴迷钟情的她,只是把那双眼看得更清晰更具体,也就没那么害怕了。
窗棂外,会是她的Bryce,在专注于栽种那颗没准儿20年后他们便可以一起去爬的无花果树的罅隙,偷瞟向窗边的她;
会是一束阳光细细地勾勒着Bryce的眸光与睫毛,把他装点得,前所未有的迷人了呢。
(正文完
补两个小插曲:
1.
文中我说 “部分之和大于整体”是诗意的。这儿有个绝好的例子——不妨想想王维的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
Bryce课上偷看Juli被大嘴巴同学发现后,集中生智瞎编了一个Juli头上有蜜蜂的理由,在他感到庆幸躲过一劫时,我们来了解下当事人的反应......
the lamest cov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