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断”与“舍”的交替里,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在(离)的状态。
断:断绝不需要的物品
购物时三思而后行
不需要的东西就不接受
只添置必需的物品
舍:舍弃不使用的物品
收拾没用的破烂儿
卖掉、赠送物品
缩小喜好的范围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脱离执念
了解自己,爱上自己
心情愉悦
概念浅析
改变主角:断舍离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不是因为物品还能用就留下来,而是因为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
断舍是行动上的筛选,离是心态上的改变
和物品成为好朋友——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
入口是“断”的闸门,出口是“舍”的闸门
自动法则
断舍离把身体上的这种自动化系统归为“相”。
到了这件阶段,人就自然而然地不会再允许房间出现乱糟糟的情况了。维护住所与生活的舒适有序已经变成了理所当然、自动化的事,而且人自己也不怎么再会因为准备不足而纠结不安了。必要的东西在必要的时候一定会获得,与之相对的就是不怀疑与乐观。
所谓断舍离,就是训练自己成为能够信赖的自己,最终彻底脱离“没法收拾的自己”!
利用物品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在最初阶段,觉悟和勇气是必需的。如果能够放弃的话,就能换来“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这种对未来的乐观心态。
存留下的物品是自观的途径,断舍离是维持生活状态的工作,也是自我探索的工具。
不断地进行断舍离之后,剩下来的东西就可以分为两种:从一开始就很珍惜的东西,回过神来才发现留下来的东西。
物品是可以映射出未知的自己的。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我没达到那种层次呢。”——一旦发现这种自我贬低的情况,就要有意识地允许自己使用更高级的东西,这就是运用加分法的过程。
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
人类是很容易根据外界变化做出自我调节适应的,等适应了以后,到了日常随便用它也不再感到别扭的时候,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就跟着提高了。这也符合“相”的观点,它可以成为把我们不断送往新世界的加速器。
在断舍离里,也有那么一个瞬间,会让自己十分客观,甚至客观到令人讨厌的地步,自己到底给了自己什么样的东西。
这一过程也可以让我们清楚自己当下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了解了这些以后,接下来不免就会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变成什么样呢?当有了这种想法后,就会开始使用和自己的目标形象相符的物品了。
物品是自身的投影。既然如此,物品既棒又新鲜就是最重要的。
更多变化
从自力到外力的加速变化
一直以来都以为是自己的观念的东西,其实是父母的观念,或者是身边其他人的观念。像这样,通过物品,确定自己本身真实的价值观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之后就能进化到下一个阶段。接下来,你会慢慢开始肯定、相信你自己。不仅是自己,就连整个世界都变得可信了。必要的东西只出现在必要的时候,并且只得到必要的数量,这样,就相当于从自力的世界进阶到了外力的世界。
住所里到处泛滥着不需要的东西的时候,也就是潜意识被堵塞的时候,家里就到处散布着小压力。
说到底,住在乱七八糟的房子里,却期待着“会不会有什么好事发生呢”,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从“拥有”这种观念中解放出来,物品其实是物与感情的综合体。
包含负面感情的物品还是太过沉重了,毕竟我们没必要给我们的人生背上如此沉重的包袱。
不要考虑这些做法是好是坏,而是要理解,人类就是这样一种生物,这样一来就可以来解决“那么我自己想要怎么做”的问题了,这是生存方式的问题。
所有物品归根到底都是我们从神祗、从地球手里借来的。“买”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人类一厢情愿的错觉。说到底,拥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错觉。
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的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当缘尽了,就潇洒地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
“断舍离”清单:
打开电脑或手机检查应用、邮箱、消息、公众号,不需要的当即删掉或取消关注
购物时带着事先列好的清单同行,并带购物袋出门,拒绝塑胶袋
即使没有变化,也只穿自己喜欢的衣服,用自己喜欢的餐具
注意保持良好坐姿、站姿、行姿
不要边吃饭边看书或手机
回到家,鞋子、包包和外衣放在固定的地方
要暂放东西时,一定要整理好
一天五分钟(一分钟亦可),闭目静坐,放空大脑
在预订的时间上网、看电视、做运动
睡觉前,确认手机和数码相机是否已充电,餐桌、餐具、地板要收拾干净,事先做好明日外出的准备
疲劳的夜晚,点燃蜡烛或焚香
两个月办一次家庭聚会,约上三五好友亦可
家里的物品,尽可能选统一的颜色和风格,选择没有花色或者花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