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
在新教改后,语文的难度于深度和理科形成很大的区分度,在高考中显得非常重要了。有些政策解读者甚至说,“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作文。”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说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阅读快感:一是诉诸直觉,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是含英咀华,来得迟,去得也迟。“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二者并不截然对立。我们只是强调教与学中如何培养其“发现的目光”。发现什么?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着的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而这种“发现”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育。这方面,善于语言的教师的“精彩演出”与“因势利导”,非常重要!
语文学习与人生经验密不可分 1、北大陈教授提倡读书的三个维度,其中包括:
一、“多读无用之书”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今天中国人的阅读,过于讲求“立竿见影”了。在校期间,按照课程规定阅读;出了校门,根据工作需要看书。与考试或就业无关的书籍,一概斥为“无用”,最典型的莫过于搁置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等。而在我看来,所谓“精英式的阅读”,正是指这些一时没有实际用途,但对养成人生经验、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有意义的作品。
二、语文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 在大学里,中文系出身的人,常被贬抑为‘万金油’,步入社会后,从政、经商、文学、艺术,似乎无所不能;如果做出惊天动地的大成绩,又似乎与专业训练无关。可这没什么好嘲笑的。语文系列的基本训练,本来就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促成你日后的天马行空,逸兴遄飞。有人问我,中文系的毕业生有何特长?我说:聪明、博雅、视野开阔,思维清晰,驾驭百科,学以致用,任何考场,立马千言,这还不够吗?当然,念博士,走专家之路,那是另一回事。”
三、语文学习与人生经验密不可分 母语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孩子的智力及潜能得到很好的激发,如果读的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其对于生活的领悟,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对于幸福与苦难的深切体会,将成为学习的重要助力。
“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而是对知识积淀的提炼、思维严密灵敏的训练、审美人格价值取向的一次次选择、文化立场的对比肯定等。我们的同学不重视母语的学习,总认为语文的“专业性”不强,不会的问题谁都能对付或者自己多读书就可以了,甚至缺几节课也不会觉得衔接不上!
所以很多人认为语文教学的门槛很低,却大不知道奥秘却极深。原因是,这门课的教与学,确实是“急不得也么哥”,就像温水泡茶一样,需要时间与耐心。可这正是中国语文跟外国语言的不同之处,母语的得失成败不是一下子就显示出来的,往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比如多年后回想,语文课会勾起你无限遐思,甚至有意收藏几册老课本,闲来不时翻阅。另外,对于很多老学生来说,语文老师比数学、英语或政治课老师更容易被追怀。不仅是课时安排、教师才华,更与学生本人的成长记忆有关。在这个意义上,说丰富学生语文课很重要,影响学生一辈子,一点都不夸张。
在一个专业化时代,谈“读书”与“写作”,显得特别小儿科。但对于中学生来说,我们都没有丰满的翅膀,若要想渡江以达彼岸,那就得造舟借楫。荀子早就说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不管小学中学大学,对于老师来说,给学生提供渡江的“舟楫”,乃天经地义!文科理科小科的学生学习语文及方法达到的境界不同,但愿我们的同学能够寻觅另一只“舟楫”,帮助自己们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