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批改作文、周记时,对作文中出现的各种让人瞠目结舌的错别字抓狂不已。有几个孩子(六年级的学生),“春”“就”甚至是“雨”字的书写频繁出错:“春”字底部“日”写为“目”,“就”字右边写成“龙”,“雨”字的四点干脆成了对眼儿。这篇作文中出现错误纠正后,下次习作中这几个字再次出现,错误依旧。叫到跟前,一笔一划示范、纠正,扭头便抛到九霄云外,下次依旧坚持错误。
面对学生这样的错误,我百思不得其解:如此低级的错误,为何屡教不改,错误为何如此根深蒂固?当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才解开了这个谜团:这些孩子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一文中这样写道:“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性质、特征的实质而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教师应当尽量设法做到,看出每个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成果如何,教师要设法做到,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上和课后,就不许在自己的书面练习中有错误。”
这里传递给我们两个信息,一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要看到“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备学生,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思考如何进行解决,并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针对不同的学生,尤其要多关注学困生,鼓励他们对新教材进行思考,在其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给予他及时、准确、有效的指导,使其在课堂上准确掌握新教材的内容,而不是在课下通过简单、机械的重复抄写、识记来进行亡羊补牢。
二是“只要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能够成为读写无误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称这话听起来有些荒谬,但却是真理。做到这一点的确十分困难。如果教师在每节课中引导每个孩子全心全身心投入到新教材学习之中,尽可能杜绝错误知识、错误理解、错误应用的出现,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例如第一次学习“春”字时,教师展示春字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引导学生讨论“春”字的组成,通过“春”字的字理溯源,发现“春”的字形是由太阳、小草以及小草刚生出来的模样等符号组成而成,相信没有学生会将“春”字底部的“日”(太阳)写为“目”了。
知易行难,面对新教材,对每个孩子都是崭新的第一次,而无数个第一次组成了人生。在每个第一次打上正确的烙印,我们收获真理;打上思考的痕迹,久而久之,我们收获思想;打上真的态度,我们将受益无穷。做好每一个第一次,很难,但心向往之,并努力前行。
2019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