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这本书的作者是乔舒亚.贝克尔,他是一个消费主义的反对者,极简主义生活的提倡着。
如今极简这个词很多都不陌生,"断舍离"这三个字也被众人所知,此类书籍、文章更是数不胜数,但是这本书之所以如此畅销,在我看来,是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消费主义"这种心理的准确分析。
网络上一直有两个很火爆的问题,一个是:你买过最成功的东西是什么?
另一个:你买过最后悔的东西是什么?
有趣的是,亚马逊的kindle在这两个排行榜中都名列前茅,它被很多人评价为最成功的物品,又被不少人评为买过最后悔的物品,甚至,我甚至都怀疑做出这两种回答的是同一波人。
生活中不止kindle,许多物品我们买的时候都觉得无比成功,待到过一段时间,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记得有次去上海玩,遇到一个多年不见的同学,刚到他租的房子没一会,他就给我展示自己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印象很深的就是他有两台电脑,一个笔记本,一台台式,还都是苹果的,加起来近了2W块。展示完,我就问他,这笔记本你平时用吗。
他毫不犹豫的说:"用个毛,我是写程序的,台式明显比笔记本好用,买这东西除了看和在你面前装逼,就没什么作用了,还有这台式,我平时根本不玩大型游戏,要那配置也是完全浪费。"
我相信在我们生活中人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不少东西买回来,除了压箱底和向朋友展示基本没太大作用,而且这些东西的价格都不便宜。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去买这些东西呢?
根据马斯洛理论,人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我实现、自我超越。
父母一辈喜欢囤积东西,是因为他们经历过饥荒的年代,他们意识中一直有对生存的恐惧,总想着留着所有东西,说不定哪天就会用到,因此东西越积越多。
但是现在这个时代,只要是个人稍微勤奋点,生存都不是问题,囤积那么多的东西真有必要吗?
答案毋庸置疑是没有。
买买买的本质是因为社交需求,科技发展,让大多人摆脱了生存需求,年轻人也不必过早忧虑安全需求,人就进入第三阶段——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是人和人打交道,人与人相交都想赢得认同、尊重,在交往中占据优势。这其中必然会牵扯到物质比较,这个过程中物质比较"输"的一方会觉得羞耻。我们古话讲"知耻而后勇",因此一定要拥有更好的物质比过别人才行。
就好比看一部最新电影,你正给人谈的眉飞色舞,忽然有个家伙说她/他早看过了。然后呢?下次刚出新电影,你为了比过他,立马去看,她/他也如此,你们这次交手,又是不分胜负,还弄的你们都很气愤,甚至最后两人绝交。买东西也是一样,你有多少次是看着别人拥有,不想被比下去才买的?
虚荣、嫉妒、忧虑……等等一切影响幸福负面因素就在人与人的社交中产生。这些可以统称为"需求",有了需求,必然就会有满足你需求的东西出现。
各个产品的制造商,广告商都是心理学的牛人,更是知识储备过硬的专家。他们利用人的这种社交需求心理,制造出一件件看似"高逼格"产品,再通过广告,让你觉得这些都是你的必需品。
他们用进口化妆品、进口奶粉、打折、超实惠这种广告语来刺激着你的消费需求,让你产生购买的欲望。
实际上这些真的是生活必需品吗?
毫无疑问,买买买的最终结局,大部分都是交智商税。这些都是广告商和制造商,他们利用信息的不对等性和人的社交需求的心理,做出的稀缺假象。
很多人往往都觉得自己很睿智,没有被广告诱导,这说明不了你聪明,这只能说明广告商越成功。
简单的就像饥饿营销的方法,复杂点的就如商场布置,更是穷尽心思。商场主食一般都在入口的对角线,当你进入时,必然要穿越整个商场;最贵重的产品,往往都放在最显眼的位置,甚至在这些地方的地面都有一定坡度,来延长你的存留时间,这些费尽心思的方法数不胜数……
再如,这种广告语《不要让这座城市就住你的青春,却留不住你》、《我最害怕读书的人》。说句不好听的话,即使你把这两篇文章全看完,你也发现不了前一个是卖房子的广告,后一个是卖书的广告。
再如,中国某学生用娃哈哈矿泉水做出韩国天价护肤品的效果,而且经过分析两者效果真差不多,唯一区别一个一百多块,一个只用两块钱。
看到这里,你肯定记住了娃哈哈矿泉水和想看上边两篇文章,那么,你就落入我这个广告的陷阱。当然,这里只是开个玩笑。
《极简》这本书中对"消费主义"心理的分析的确精彩,可以说是本书最值得看的部分。
消费主义提倡的是"消费主义=幸福",而极简主义者正好相反,他们认为消费主义不等于幸福。
在我们消费时,智商税是必须交的税,也不必羞愧,只是别滥交。最起码交了智商税你得感觉到快乐。引用书中一句精彩的话
购买是给你带来自由,而不是带来负担,比如房贷。
如果你严重拥有这种"消费=幸福"的心理,你的确该看下《极简》这本书。看看极简主义的生活,试着将你认为的"必需品"一点一点清理出去。
这本书中不仅给了清理方式,还给了清理渠道,比如最好的就是做慈善。别以为做慈善是有钱人的专利,现在,各大城市都有为贫困地区捐衣、捐物的服务站,精简出去的东西可以捐出去,还能帮你赢得一个慈善家的美名。
《极简》这本书讲了什么是极简,怎么极简,无论他写的如何精彩,这些都只是过程,最终的目的是极简带来的好处。
极简主义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你少做无用功,把时间用在有用的地方。
如果坚持极简主义,随着物品和物品需求减少,我们购物和维护物品的时间会相应减少,为了购买物品工作的时间也会减少,与此同时,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会增多。
就像精简衣服鞋子,你会减少逛淘宝的时间;精简了房子、车子等奢侈品的压力,你会减少更多的工作时间。你会空余出更多的时间去陪父母、陪孩子、陪亲近的人,最重要的是陪自己。
这也是极简的本质所在,把空余出来的时间留给自己,找到自己的价值,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才是人生的追求。而不是极简出来的时间,无所事事,无病呻吟。
最后,客观来讲,《极简》这本书本质上还是写给消费主义者的书,而且是拥有一定物质基础的人,作者也是针对美国。
实际上,在国内大多人根本都没达到需要极简的地步。他们拥有大量自由的时间,却无所事事,不知如何支配。
反而是消费主义的观念,消费主义=幸福的观念,能让他们进步。
借用别人的一句话:大多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没到拼运气的地步。
这里我想说的是:大多人拥有物质之少,根本没到极简的条件,还是好好努力,好好奋斗,先成为一个消费主义者。
PS:老铁,觉得扎心了,就点了关注或者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