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模块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备课时首要考虑的是教学设计。而王博士的分享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的思考方式。那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传统教学带来了“五项信息技术”变革。本章着重讲解了基于学情的教学决策、作品收集与比较和无缝学习。
第一,基于学情的教学决策。在没有信息技术之前,我们的课堂进行教学决策的过程通常是老师在抛出问题之后,邀请不同的学生来回答。老师会凭借自己的经验去观察多数学生的表情、动作等,然后再确定自己的下一步教学策略。那么课堂里到底有多少学生是“会了”“懂了”?我们并不知道。因此,运用信息技术来搜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数据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这就是信息技术应用给课堂带来改变。教师无需再凭借所谓的经验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技术会快速、准确地帮我们搜集、统计学习数据,而我们只需要通过这些数据,做出合适的教学决策,从而去推进课堂教学。
第二,作品收集与比较。“作品”有着很宽泛的定义,学生的创作、练习、作业或是解题过程,都可以被称作“作品”。通过实物提示机、手机或学生平板,不同学生的作品能非常及时地传送到大屏幕上,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得理解课程内容。作品的收集与比较”,是想告诉老师们:这项技术可以被应用于各个学科的课堂,不要因为我们“对技术的不了解”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
第三,无缝学习。“无缝学习”,也称“泛在学习",是指每时每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它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随地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是“以人为中心,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的学习。无缝学习,可以将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都无缝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持续的、直接的、主动的、交互的学习历程。
王博士分享的观点,让我意识到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只有我们要愿意去了解它,才能帮助我们把它转化为课堂教学有益的“工具”,帮助我们走向“以生为本”乃至“学生中心”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