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去女友L新开的心理健康工作室道贺。几年前,她和我是某期心理咨询师班的同学,后来又在同一家心理研究机构共事了近一年。
后来我因为照顾家庭而辞职离开那家研究机构。而她不久后也选择离开,跟随另外一位心理学老师继续深造。就这样我们各自忙碌各自生活。转眼三四年间都一直没有机会再见。
而今,她开了自己的工作室,主要进行抑郁方面的咨询和研究。
多年未见,她依旧没有太大的变化,面容依旧清丽白皙。依旧偏爱中式风格的服饰。骨子里流露出的也依旧是沉静淡雅。
我们坐在案几旁,喝着茶,聊着曾经的学习和如今的工作与生活。自然也谈及了抑郁这个话题。我好奇她为何选择这样一个领域作为自己研究探寻的主攻方向。她解释到,这几年在向不同老师学习和接待众多咨询个案的过程中,她越来越觉得抑郁症群体是最值得她关注和研究的方向。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和实操经验,能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到那些需要的人。
我很佩服她。一直觉得能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去帮助他人,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我想起一周前,我居住的小区有一位三十几岁的年轻人因为抑郁症从九楼纵身一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当时在朋友圈表达了一番感慨,觉得那么年轻的生命就这么消逝了,实在是令人惋惜。一直相信生命有坎坷有波折,也就一定有未来的无限可能。只要生命在,就一定会有未来。
后来有一个朋友回复我说,那年轻人是她的一个朋友,一个生前很爱笑很乐观的大男孩,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大家都很喜欢和他在一起。她和爱人也经常约上大男孩,还有其他朋友一起出去玩,大家从来没觉得他是个内向阴郁的人。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开心乐观也带给身边人快乐的阳光男孩,却选择了以这种决绝的方式断然结束了人生的旅程。大家一时都接受不了。
没有人察觉到那个周末晚上大男孩的异样。也没有谁能了解到秋风瑟瑟的晚上,那个大男孩站在卧室窗台边时,心里可曾想过什么。
那个朋友说,感觉是精神方面的问题……
也有朋友留言猜测是压力太大。
我非专业人员,也不便随意猜测逝者的心思。只是愿意相信,若不是情非得已,他大约是不会走到这一步的。
我曾近距离地接触过重度抑郁症人士。我知道他们大部分时间是不会显现出任何抑郁的表象的。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甚至会表现得很乐观很积极。然而,他们也可能会随时结束自己一切。不恋过往,不望未来。
我曾和一位重度抑郁症人士聊过天,我问她拿起刀自残的那一刻,心里想着什么?她说,就是觉得内心很孤独,是该走的时刻了,可以不再给家人添麻烦了。可是她有个深爱她的丈夫,子女优秀孝顺,儿孙满堂,旁人羡慕她都来不及。可是她依旧被巨大的孤独感包围,总觉得自己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在给家人添麻烦。而她的家人也纳闷不已,老太太平时很坚强乐观很能干,总是大大咧咧的。
现今社会的人们被各种压力和欲望包裹着推动着蹒跚向前,也很容易被瞬息万变的世界乱了阵脚,乱了心。外在的欲求不断增加,内心的焦虑也在成倍增长。物质世界的极大丰富与多样,也凸显了精神层面的极大失衡。人们的幸福感满足感反而不如从前那般容易拥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是孤独的。或者至少内心深处是孤独的。
而这种孤独是旁人无法理解也无从体会的。有时越是喧闹越是倍感孤独,越是身处人群,越是觉得孤单。
然而,持续的孤独感也只是抑郁症人士的一种心理感受。大部分的人感受到的还有无处不在的焦虑,安全感降低或丧失,很难有幸福感或满足感。抑或自我价值感失缺,觉得自己活着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所以生无可恋,不如离去。
也许还有其他更多方面的感受和反应。我所知有限,以上只是我曾经所接触过的抑郁症几种情形或状态。
我忘了是哪位知名人士说的,如今,抑郁就像感冒一样普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或可能有点抑郁。
我的理解是,一方面我们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另一方面,我们更不能放之任之,任由它发展成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一大杀手。社会应该更多地去积极关注和正视这个问题,鼓励和引导人们多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需求和心理变化,在需要时,主动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让自己走出心灵的困境。
始终相信,唯有温暖的爱的光亮,才能驱散心底的那片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