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这部分是:成长的精神负重。
我特别想让每个家长都能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因为现在的孩子的培养是一个难题,倾注家长心血却不一定能开出理想的花朵。
有些时候,孩子的教育培养不成功,不是方法手段的问题,而是我们忽视了孩子心理。
01
家庭系统排列错位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特定的角色,而且是多个角色的重合,选择将来做一名科学家,还是一名医生,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但是在家庭中,当父亲还是当哥哥,这是家庭选择的结果,不以我们的意志而改变。
每个人在自己的圈子里都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尤其是在家庭中,有时候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我的大表姐谈了一个对象,男方家里父亲经常打母亲,家庭关系比较紧张,所以大姨很不同意大表姐这门亲事,理由就是儿子肯可能会学父亲打老婆。
这种担忧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一定心理学依据的。
家庭系统排列的创始人海灵格发现,发生在人身上的种种问题,都能在家庭中找到原因。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无意识当中继承了家庭其他成员的生活模式。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说徐老先生退休以后,在家里经常酗酒,即使住院一次,也依然没有改变他这种生活模式。老伴心里很着急,带他找了一个能做家庭系统排列的心理医生。经诊断,徐先生一直在扮演着他父亲的角色。
早年徐先生的父亲就是经常酗酒,被母亲赶出了家门,于是这个家庭就少了一个父亲的角色。没了父亲,徐先生就开始担负起赚钱养家,照顾弟弟的责任。同时,也就延续了父亲这个角色,开启了父亲的生活模式。
后来经过治疗,徐先生把心里的父亲的位置空了出来,酗酒的毛病也得到了改善。
所以说,我们应该尊重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尤其是家庭中角色的位置,否则就会陷入“越位”的错乱,生活也会陷入快乐的漩涡当中,这种影响对孩子尤为突出。
02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我的一个蓝颜知己,今年已经29岁了,但是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她是一个非常刚性的女汉子,我们眼中的大姐大。
有一次我与她促膝长谈,她告诉我她很小就没了父亲,一直以来生活都非常缺乏安全感,在与他人谈对象时,也难以敞开心扉,所以一直没有谈成。
成长经历的不安全感影响我们的生活,左右我们的人生轨迹。对小孩子来说,这种作用更明显。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是一样的,为什么长着长着就会出现孤僻、自私、恐惧等心理,害怕与人交往。主要原因就是成长的环境不同所造成的。
比如书中讲到的孩子李杰,父亲是一个刻板的人,经常忙于工作,回家一趟也是关心姐姐的学习,关爱一下弟弟,对于处在孩子中间的她,却不管不问。母亲也经常忙于其他事情,没时间照顾她。
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她的不爱说话,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家里人却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有时候与姐姐发生矛盾,父母会责怪她,为什么不听姐姐的话?与弟弟发生矛盾,父母会责怪她,为什么不照顾弱小,却没有人体谅一下她的心情。时间越久,她的内心越封闭,越没有安全感。
童年对人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每个人都像李杰那样,童年没有得到爱与关怀,那么长大以后也不会去表达爱和接受爱,就会从内心最深处对生活缺乏安全感。
03
望子成龙过度是一种虐待
这方面,我特别有感触,因为我目睹了太多同事对孩子的虐待。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她们不惜花钱给孩子报补习班,课余学习班,等等。
试问,孩子愿意吗?孩子内心快了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的是快乐,过多的学业让她们提早承受了不该在这个年龄段承受的社会压力。
前段时间,朋友说见到一个中专学吉他的青年,这么低的学历靠吉他培训班每月净收入六千元。于是,朋友决定让她的孩子去学习一门艺术特长。我说你打住吧,你这是想要虐待孩子。我很庆幸,我早生了二十多年,那会儿的童年没有这么多学业压力和父母的逼迫。
其实,哪有什么起跑线,都是家长自己设定的,以前的孩子,像我们那一代,不也是这么走出来的么。
对孩子的变相虐待,会导致孩子内心的抵抗,出现各种负面情绪,甚至导致自虐、自杀等情况。
所以说关注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要从教育孩子的方式抓起。
04
溺爱是对孩子最大的不负责任
作者在书中,讲了一个20多岁孩子因懒惰而活活饿死的故事,我一点都不意外,因为这是溺爱的必然结果。
主人公杨锁从小被父母宠爱,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从来不让他做任何家务和农活。连出门都用担子挑着他。上学以后什么都不愿意学,老师批评他,家乡还反追问老师的不是。
后来,父母相继病逝,就剩他一个人,就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吃完了就去邻居家里讨饭吃,吃一次睡两天。别人送给他肉,自己也不做,直到坏掉。
冬天取暖,他就烧家里所有能烧的东西,包括床,后来活活冻死在屋里。
我们常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生活条件再好这不能溺爱孩子。家长有义务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我就见过一个二十多岁的孩子不会洗衣服,不会系鞋带,鞋脱不下来就用剪刀把鞋带剪断。
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不能全部满足,要根据实际情况,让他们懂的付出与回报的道理,不能不劳而获。要教育他们与人相处,不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
为人父母有生孩子的权利,更有教育孩子的义务,否则就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负责任。
05
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
每个人都渴望被关爱关注,孩子也一样。
生活的压力让很多父母疲于应付,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要知道陪伴是最大的关爱。
我们的经历中经常见到,故意捣乱的孩子,你越说他越来劲。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内心渴望被关注。
孩子做每一件事都是有目的性的。
小明在上手工课时,别人都在做手工,他却在一边唱歌,老师批评了他,过了一会他又开始唱,反复几次,老师明白了他的想法,就对大家说,小明有一首歌想要送给大家,请他为大家演唱。
小明很不好意思的上台唱了一首歌,大家给予了掌声。课后,他主动找老师承认错误。老师告诉他,以后想要表现可以主动跟老师说。此后,小明学习成绩直线上升。
孩子的内心很简单,他们需要什么都会变相表达,在内心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会采取哭闹、捣乱等各种方式表达,家长要善于去观察,而不是一味地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