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在杨校长的强力推荐下,《学习共同体》这本书成为了我们晋泽所有初中教师2021-2022学年寒假必读书目。这本书厚度中等,封面上除了书名还写着“让学习真实地发生”,这些字眼在刚入我眼的时候着实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我对这本书的好奇心。果不其然,这本书的影响力撼动了以往以评价教师行为为主的听课议课旧模式,并开启了我校教师以观察学生学习行为为主的听课评课新模态。其中观课议课笔记本上关于每节课“关键事件”这一项目的记录对我个人的专业成长产生了我个人感受鲜明的积极影响。接下来,我将本学期2022年2月16日-2022年6月19日听过的37堂英语课复盘,并选取最典型的一节课堂案例加以描述和分析,以此帮助我自己获得进一步的专业成长。
教学案例描述:
2022年5月25日,第2节课,我们英语组又一次不约而同去46班听郭老师的课。这是一堂考试课后的试卷讲评课(2022年百校联考二),课题为非连文本,该语篇的主题是“树”,用郭老师的话讲就是“人生如树,树如人生”——一个大家听后反应默契到极致的话题。
Step 1. 候课
候课环节是我来晋泽后通过郭老师了解到的晋泽课堂特色,之所以是特色可能是因为候课被纳入课堂密不可分的一个部分,它直接向课堂正式开始前的三分钟要时间保状态。其实,我发觉了这一特色并不稀奇,毕竟哪一所学校的英语课都会有所候课。然而,我要说的是,郭老师课堂的候课真是稀奇罕见,至少对于我而言,我的候课观是被频频刷新了。所以我经常感叹:郭老师PPT上的每个字都会说话,尤其是候课的那一页课件,见字如闻其声,难怪她对学生的教育力被大家赞不绝口!即使上学期我在听过她的57节课里对她上课的底层逻辑有所琢磨,但是这节课的候课她仍能给我带来推陈出新的惊喜。候课任务是这样设计的: 放开喉咙地读,让大脑处于阿尔法波的状态,打开大脑的海马体,让知识成为长期记忆。(读的内容为刚结束不久的一模考试题中摘取的四个单选题句子。)就在这张无声胜有声的课件指引下,学生们的声音大过早读课,虽然我无法窥视到神奇的阿尔法波,但当时的我很确定这种脑电波在不停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头颅中发射出来,极其震撼,甚至这种波都在传递出“记忆存储即将完毕”的信号。那节课后,我兴致勃勃地探索了“阿尔法波”和“海马体”,并将这一脑科学的知识尝试带到我的课堂。
Step2. 教学过程
1)候课读背结束之后,郭老师紧接着将这些句子中的课标词设空来及时考核学生的记忆和读背过程的成效,其操作方式主要是基于学情,点名单词掌握不够理想的学困生来完成。在此过程中,还运用正面的对比来向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评价,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如:某某同学刚才一定好好读了,某某同学一定没好好读。)之后,该学生即便尴尬,但是心里的些许“不服气”让他更加专注于学习。然后,学生们随着郭老师的指引继续对这些句子中所蕴含的语言价值加以挖掘和利用,不仅巩固了重点单词的意思,而且也通过语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语用能力。
2)非连文本的进入在上课铃声落了之后的12分钟左右开始的,这也是郭老师每堂课通常正式开始的时间,而这个时间正是学生们课堂状态最佳的时候。非连的讲评并不是从语篇后的小题开始的。令我惊讶的是,郭老师去九年级的课本中从第九单元的大阅读里找来了孩子们熟悉的阿炳(However, after his father died, Abing's life grew worse. He was very poor. Not only that, he developed a serious illness and became blind.)。这样的意图很显然是要帮助学生回顾系动词,顺便达到67题汉译英(Gradually, trees begin to grow older and older and even die.)的“不讲自明”。郭老师以此题为契机,绝妙地带领学生复盘了初中所有的系动词,并自己总结出了容易记忆的背诵口诀“五感五变一像,三持三是永不忘”。更妙的是,她通俗易懂地道出了系动词的易错点:“按道理来说,修饰动词用副词,但是系动词之后用形容词”。有些知识点我心里也明白,但是说出来就会“逊色”,听了郭老师的教学语言,我当时就能感受到收获的喜悦。紧接着,郭老师又复现了2021年中考真题中的词语运用语篇,让学生进一步在语境中感知系动词的高频使用,凸显了系动词在中考中的重要性。
3)英译汉这一题解决得明明白白之后,学生们在郭老师的引导下进入68题,这又是一个本次考试中学生们的共性问题。问题是这样设计的:“From the words in the box, about people, what can you think of?” 当时很多学生没有很好地把握方框中文本的结构特征,随意从细节处着手就答题,结果偏离文本主旨。郭老师针对这一现象,直击错因:思考方向有误。当时我对“思考方向”这一表达品味良久,随后越是发现这个错因分析得真到位。错误归因的重要性也在那堂课之后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随后,“人生如树,树如人生”的金句也是在这个题中深入人心的。这样的金句爆出后,学生对此题的理解和觉悟不言而喻立刻提升境界。一个“如”字也巧妙地暗示了学生答题要学会扣题,如:Just like the trees, people should also learn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这样一答题,便很自如地由文本过渡到了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4)最后是开放题的讲评,问题为:“Do you like the period you are experiencing now? Why?”学生的思绪随即很快被带入到相关的问题中“What's the period you are experiencing now?”。不用多说,学生们对当下紧张的复习感受颇深,当然心中有一万个不喜欢,但是参考答案正面的回答恰恰在这个时候给予了学生积极的价值导向,而这也是今年中考复习备考指导讲座当中特别提到的要揣测出题人的意图。于是郭老师借用参考答案,让学生了解非连开放性试题的出题意图,并让学生学习答案中优美的语言。学生见到答案也是一阵惊叹,然后求机若渴地背诵积累。
5)试题讲评结束之后,学生们在郭老师精练的解说中,并结合PPT展示,对中考非连文本这一重点题型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其语篇特征和设题规律,再一次补充了此题型答题的注意事项与技巧。至此,整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了然于生心。
教学案例分析:
1. 郭老师以非连中的汉译英题为切口,追本溯源到九年级课本大阅读有关阿炳的描写,让学生明白了考题的根据。然后,以此题中的“grow”展开系动词的系统复习,并通过口诀和真题语篇加以记忆和巩固。 讲题只讲错的结果会导致知识僵化、难以产生迁移。如果错题反映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难点,那么一定要追本溯源,寻求真题创设语境,并加上练习去巩固,才能让重难点知识真正落地。(以上是我对这堂课关键事件的记录和感悟)
2.① 试题的用途不只是用来讲错的,它还可以被用来考查课标词,拓展或巩固兼词的用法,或学习表达、复习语法等;②善于联系试题与课本,追本溯源,让学生通过"recall,realize,repeat"这样一个流程将重点知识拿捏得死死的;③真题的价值不是彰显于被发现时的绝口称赞,而是多次的品读与回看。只有这样日积月累才会在教学设计中灵光乍现;④讲题的步骤不是一步一步顺理成章,而是要严审题,审出易出的问题并点名讲透再进行下一步,如:think of...需要强化就要勤于板书,同时一针见血地分析错因,指明学生的思考方向。最后要有全局观带着学生去对应问题和文本,帮助学困生寻找答案范围;⑤句法分析要透彻,词法和句法的融合才能提升学生的理解力;⑥课前和课堂中的每一项学习活动都运用科学知识或哲理为活动的有效进行注入动力,让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向上的状态;⑦教育力的魅力和能量是谁给的?这种能力如何形成?我想一定离不开坚持读书的习惯,离不开思考与记录,离不开抓住契机。努力做一位能读懂学生思想的老师,能给予学生学习动力和信念的老师!教育的成功才能成全教学的成功!加油,自己! (在谈论这节课的时候,当时被郭老师的一句话打动了,她说:“复习阶段,我就是想要讲出学生愿意听的课。” 这是多么令人敬畏的教学态度啊!因此,出于我的敬畏之情,我又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去盘点和梳理郭老师这堂课中的闪光点,以上七点便是我在此过程中所整理归纳的感悟。)
综上所述,我想说明的是为何我的标题定为《双向奔赴的课堂》。原因有两点:其一,郭老师的课堂让我再一次确认了学生们听课的眼神和姿态甚至表情都是充满热爱,全力奔赴课堂的,再者,郭老师每一堂课的强准备也显露了她对学生与课堂的用心。这种双向奔赴的师生情毋庸置疑地阐释了双向奔赴的课堂的含义;其二,正如她的学生,我也不例外,每次听课每次收获颇多,从不生厌,即使初三时间紧张、压力重重,我都努力把听郭老师的课当成我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她作为教研组长的热心和对我这一新人的培养和引导,总是充满耐心与诚挚,我们之间在专业成长道路上的双向奔赴又何尝不是对双向奔赴课堂的又一阐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