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代。
《鲍叔牙荐管仲》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名义上是各国共同的君主,但是,实际上他的地位只相当于一个中等国的诸侯。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用武力兼并小国,大国之间也互相争夺土地,经常打仗。战胜的大国诸侯可以号令其他诸侯,这种人被称为霸主。
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是齐国(都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齐国是周武王的大功臣太公望的封国,本来就是个大国,生产力比较发达,国力就比较强。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了一次内乱,国君齐襄公被杀。齐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是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是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父,公子纠的师父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父叫鲍叔牙。两位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后,都急着回齐国争夺君位。
鲁国国君鲁庄公决定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管仲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万一让他先进齐国,事情就麻烦了,请让我先带一队人马去截住他!”
管仲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
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齐桓公即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
鲍叔牙说;“那时他是公子纠的师父,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中心。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桓公本身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治管仲的罪,还任命管仲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大开铁矿,多制农具,提高耕种技术,又大规模用海水煮盐,鼓励老百姓入海捕鱼。当时,离海比较远的诸侯国不得不依靠齐国供应食盐和海产。别的东西可以不买,但盐是非吃不可的。因此,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霸主。
这时候,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想当上中原霸主,就要打败楚国。因此,他扩充队伍,带领兵马浩浩荡荡地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后就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认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成得臣派人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大胜仗,但也要拼一个死活!”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暗地里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要求他们先跟楚国断交。于是,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逼他们做的!”于是,他立即下令,发动全军赶赴晋军的驻扎地。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然而,晋军中有些将士想不通,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道理?”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成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成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军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兑现这个诺言哪!如果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紧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到那时,我们再跟他们交手也不迟!”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楚军中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不答应,一直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言语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推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开始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托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面扬起一阵阵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样子。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一切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络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去践土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来开大会,订立盟约。就这样,晋文公当上了中原霸主。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名丘,是春秋末期鲁国鄹邑(今山东曲阜)人。他的父亲是个官员。孔子三岁时父亲就死了,母亲把他扶养成人。据说,孔子从小就爱学礼节,懂得各种礼仪规矩。
孔子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没到三十岁,孔子的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有些人愿意拜孔子为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后来,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到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孔子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家,但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重用他。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再加上年纪也大了,所以他还是回到了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
孔子在晚年时还整理了一些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和《春秋》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春秋》是根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历史书。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孔子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播他的学说,形成了儒家学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被公认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勾践卧薪尝胆》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吴国跟附近的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吴王发兵攻打越国。
吴王阖闾战败后,又因为中箭受了重伤,回到吴国就咽了气。他的儿子夫差即位。过了两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去打越国。
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好几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跟他们作战!”
勾践不同意,也派出大军去跟吴国人拼个死活。果然,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带着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困。
在范蠡的建议下,勾践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文种打听到吴国的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好话。
伯嚭在吴王夫差面前一番劝说,吴王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
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勾践到了吴国,吴王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吴王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都给他拉马。这样过了几年,吴王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了。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恨。
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意志,就在房间里挂上一个苦胆,每天都会先尝一尝苦味。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卧薪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