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 《这样读书就够了》时,书中举例怎么读书才能学以致用,不是说掌握了核心知识点就算读书了,而是能将这些核心知识点内化成自己的,并加以实践才能学以致用,其中一个例子是科维写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是如何做到让人们能学以致用的,这些不是我要说的重点,我要说的重点是读到下面这段案例时我的感受:
积极的人使用积极的语言:“我能”“我要”“我宁愿”……消极的人使用消极的语言:“但愿”“我办不到”“我不得不”“要是”……
“ 想想过去几周自己以消极方式回应的两三件事情。描述一下自己是怎么说的。”
我仔细在我的脑海里面搜索,唯一想起来的就是当时做共情练习时我觉得自己是不得不逼迫自己练习,因为我觉得我没掌握。然后就没其他事情让我用过这些字眼,也没觉得我消极。
这让我突然觉察到我自己身上正在发生着某种变化:精神上不再那么消极、不再那么消沉;行动上解决事情不再那么纠结、拖沓;互动时更能很快觉察自己情绪,并不受情绪的支配,而能够快速平静下来,重新明确自己想要的目标,和对方做出沟通,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愿意去说出对方的优秀,说出自己的不足,以前都是默默放在心里,不赢嘴巴表达出来)。
当我一下子看到这些变化时,我不禁好开心,只这种喜悦犹如走在沙漠干渴至极的人突然发现绿洲,发现有可以饮用的水的感觉,对,就是希望,我看到了自己可以变得更好的希望,我看见自己也可以做个拥抱快乐、拥抱幸福的人的希望!
对,还有一点,我开始不讨厌思考了,开始想要多问个为什么了,以往讲到开心快乐就好,就可以结尾退出了,但是我今天却突然想问自己,是什么让我有了这些改变呢?
我思索了一下,也许是壹心理课堂“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那些课程让我学会了觉察自己,反思自己,接纳自己,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心态;再加上自己最近看了很多书,我虽然没有先读《这样读书就够了》,但是我的读书方法与这本书里提到的方法接近了,就是拆书阅读、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知识、找出自己要用的知识加以实践和运用。实践使我得到了改变。
过去39年我看过的书除了教科书、专业学科知识的书,从来没看过其它类型的书,特别是如何提升自己的,所以到现在突然觉得自己知识饥荒,迫切需要读书来提升自己,从5月份中旬开始,我便开始一有空就读书,虽然到现在一本都没全部读完,如《一年顶十年》56%、《卡片笔记写作法》33%、《被讨厌的勇气》62%、《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45%、《终身陪伴孩子成长》80%、《好妈妈胜过好老师》90%、《父母的语言57%》、《亲密关系》76%、《发展心理学》38%、《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15% 。
哇塞,一罗列都把自己吓了一跳,一个半月展开了10本书的阅读,而且一本都没读完,会不会贪多嚼不烂。
一开始我觉得自己必须一本一本读完,不读完一本就开始看其他的书不是好事情,而且读得很细,就像要记住每句话那样去读(这个认知源于那么多年的上学考试习惯),所以读得贼慢,这与我知识极度缺乏需要马上补充能帮到我实际生活的知识之间产生较大冲突,我就开始焦虑自己时间不够,后来朋友雅风告诉我书没必要全部读完,找自己有用的就好,她还告诉我可以看《这样读书就可以》,而我还是觉得不能这样,还是得慢慢来一本一本读完,然后自己列了个需要读的书的清单,打算逐一攻克,但是后来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实在需要马上有个切实可行的办法,而这些办法听各个专家讲的只言片语(核心知识)好像没法学以致用,我就开始找书读,找了一堆,最后开始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让我一下子找到了感觉,要的就是这种可以学以致用的,这下就打开了我必须读完一本再开始另一本的想法了,我突然发现原来找到自己需要用的,并且能马上用的才是最关键的,我开始上网围绕自己的需要搜到底可以读写什么书,后来就读了一堆,虽然都没有看完,但是对我的影响和作用已经凸显了。
现在再来看《这样读书就够了》才发现,我竟然采用了最原始的读书方法,摸着石头过河,自己寻找读书方法,如果早些抛开自己必须读完一本书再读另一本书的想法,而是一听完朋友建议就先来读这本书,那是不是我可以读得更高效呢,呵呵,真的是自己太固执,不过好歹也算扭过来了。
相信现在看完这本书我可以丢下心理包袱(贪多嚼不烂、必须一本一本读完、必须搞清楚整本书的逻辑)更好地去阅读了,记住了成年人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可以为自己所用的知识,而不是要去像应对考试一样掌握所看书籍的架构和原话。当然为了掌握自己需要的这个知识点,书里与这个知识点相关细节还是要细细品读,这个就是内化过程的必须,光看干货知识点很难内化,不能内化就做不到学以致用,继续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