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节第一部观影《珀尔》。
非常棒的观影体验,棒到什么程度呢,就是看完电影回了家卸了妆洗了脸,现在晚上十一点半,连晚霜都来不及涂就忍不住想要赶快打开电脑写下点什么,生怕再晚一分钟这种绝妙感就会消减一分。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的总共阅片量也就是600+,没有办法跟很多大神和专业影评人比,并且恐怖片算是我的一个盲区,看过的“恐怖片”也是仅限于那几个比较商业的系列,例如咒怨系列,死神来了系列,午夜凶铃系列等还有几部已经忘记名字的鬼片。而且这也是我第一次参与电影节的影片观赏,我也刻意没有做什么功课,看其他人的影评等等,为的就是保持我独立而真实的思考,所以……就当是一个没怎么见过吃过的小白的一些碎碎念吧。
以下可能涉及轻微剧透,我会尽力避免涉及情节的讨论,但是难免会出现一点。不过话说回来,这也不是什么悬疑片,预知情节并不会影响观影。
-------------------
首先呢,我觉得《珀尔》是惊悚片,不是恐怖片。
有一些血腥的镜头,外加一些恶心的元素,但更多的是主角内心的扭曲,可以说是creepy scare,总长102分钟,可能只有1-2处是Jump scare(第一次jump scare出来我明显感觉我旁边和前面的观众跟我一起吓得一哆嗦,哈哈),大面积的压抑和扭曲是主要的基调。
如果没有记漏,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在巨幕厅看4K的影片。一开始我还觉得这个配置用来看一部2D惊悚片会不会有点浪费,但电影一开始我就觉得,这部片子就应该在这个厅用4K来看,并且这次字幕是在屏幕外下方的一块单独的LED横条屏幕上,因此整个巨幕就是完完整整用来呈现电影画面。电影色调异常的明亮鲜艳,导演的构图也是有如摄影作品般的非常稳定,或者是黄金分割,或者是轴对称,或者是那种地平线在画面下方1/3处的,在我看来甚至可能有点boring的构图。大量的固定镜头的使用,且剪切不碎,所以没有恐怖片常用的手持镜头外加细碎剪切而营造出的不稳定和急迫感。好多画面单独来看,甚至有点文艺片的美。但影片最后1/4左右导演“炫技”般的也是用了一些诡异的剪辑,对称画面,左右分画,平行剪辑,甚至是蒙太奇等等,好像是告诉观众“我也是会玩一些花样的”(xixi),但我更觉得也正是由于有前半段稳定构图画面的铺垫和对比,才使后面高潮部分的画面更加诡魅更加有助于情节的推进。
说到一些镜头技巧,虽然我愿意称《Pearl》为文艺惊悚片,但电影里还是有很多非常教科书样式的恐怖片标志性元素。例如象征危险信号的非常明艳的红色(房子外墙,女主服装),主角黑化边缘时明暗交错的脸上的光,压迫感十足的(双下巴明显的)仰视镜头,一些故意放慢的节奏,一些画外音的的使用(嗡嗡的苍蝇声,敲击声等),但就像前面所说,这些镜头语言在我看来都是服务于剧情需要的,并不是刻意要堆砌制造恐怖气氛而存在的,所以并不会觉得突兀,反而会使剧情更加自然流畅。
另外,影片里也仿佛看到了一些“致敬”般存在的镜头和icon,例如绿野仙踪里的稻草人,德州电锯的斧子等,有一点点彩蛋般的存在。
再来聊一下电影的“主旨”。其实也不能算是“主旨”,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并不是阅读理解题目,我甚至有点反感看电影要总结出个一二三的“主旨”。但我想聊的也不能算是剧情,这部电影剧情大致就是一条正叙的主线,人物不多关系简单,我认为剧情并不是这部电影出彩的地方。因此这里想说的是几个我比较有共鸣的、有一点点表达欲的观点吧。
首先,影片大背景是1918年的Pandemic,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口罩和社交距离。哪怕100多年过去了,人类面对流行性疾病的应对措施还是惊人的雷同。其次是电影里对于“性”的描述,电影里有性,有爱,但并没有丝毫的色情。所有关于性的描述都是为了丰富主角人物性格而存在的,因此虽然非常直给,但并不下流。回想起来我们是有多久没有在荧幕/屏幕上看到“性”了呢,电影时代背景是默片时代,女主在看到默片的性爱镜头后惊讶得说不出话,然后问的是“Is this legal?”,引用电影里男角色的回答,(具体记不太清了,但大意是)这就是现实,真实的人类的现实。所谓的审查机制而带来的性压抑,是另外一个让我觉得这100年前后让人唏嘘的雷同。
另外一个让我比较有共鸣的点,也是贯彻整个电影剧情的一个戏剧冲突,是主角和主角妈妈关于“责任”与“梦想”的分歧。正巧今天跟一位长辈阿姨聊天,我们都认为(至少东亚)父母这一辈(50s/60s)一生都是在为别人而活,这个别人可能是他们的父母,可能是子女,他们做任何决定的出发点很少是为了自己而考虑,哪怕是同样结果的行为,我发现父母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和我们一辈完全不同,具体举例来说吧,我之前跟妈妈说他们没事可以出去走走玩玩,我的想法是这样可以丰富他们的退休生活,让他们老两口可以身心愉悦一些,妈妈虽然非常同意我的想法,实际上她也是这样去做的,但她的出发点是强身健体了以后未来可以帮助我带下一代(虽然我现在还是单身,下一代八字还没一撇……),甚至是减少因为疾病而“拖累”我的概率,我试图劝解妈妈多为自己考虑考虑,而妈妈总是轻飘飘且理所当然的说“那怎么行”,因此每次跟妈妈聊到这个话题,我心里总是酸酸的。回到电影的剧情,影片中的妈妈也是被“责任”所捆绑的一位母亲,迫于生活,不得不对于家里的财务精打细算,但是挂在阁楼衣橱里漂亮的旧裙子,又何尝不是暗示着妈妈在成为妈妈之前,也是一位少女呢。因为瘫痪的父亲,本应该是妻子的妈妈,被迫又成为了父亲的“妈妈”,并且无限制压抑女儿“不切实际”的梦想,不容置疑地命令或者说是强迫女儿分担家庭的责任,剧情里反复出现的令人窒息的餐桌的氛围,当然最后也是矛盾爆发的地点,让我不知道是要同情影片中的被生活和家庭责任压的喘不过气的妈妈,还是被妈妈压的喘不过气但还不甘心放弃梦想、不甘于被困在当下的女儿。
所以……追逐梦想就注定是自私的吗?承担责任就是要认清现实放弃梦想的吗?我不知道……我想导演编剧可能也不知道是否有第三种选择。
最后,我想要吹一下几位演员的炸裂的演技。
先说全篇瘫痪没有一句台词的父亲吧,整个影片仅仅是用几次呼吸的变化,眼神的转换,和几滴眼泪和口水,就把这个瘫痪父亲的人物表达得非常生动立体。观众可以非常清楚明确地感知,虽然这位父亲全身瘫痪,甚至进食吃药只能靠啜吸,但他也是有着跟健全人完全一样的情感感官,有恐惧,有安逸,有焦急,有愧疚,甚至是因为生理上限制了他的表达,反而让这些感情更加的浓烈。
影片中的母亲,一个非常强势角色,绝大时间台词的音量和音调都不高,但平静的语气里又无时无刻透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感和压迫感,这种平静和影片后面突然的爆发,形成了情绪上巨大的反差,是母亲情绪上的崩溃挑起了影片高潮的开端。
最后需要吹爆的是女主,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两段炸裂的表演其一要数最后6分钟+的大段独白,extrem close up+ 固定长镜头,全部靠女主自己的台词和眼神以及面部表情撑起来,因为太过于精湛的表演,而且每一句台词也是非常精准,没有废话,字字都是对于情节和人物的补充、解释、丰富,让观众并没有任何因为固定长镜头而带来的疲惫感和走神的机会,反而随着演员的台词和表演,脑子里全部是她叙述内容的画面,等反应过来才发现导演的镜头并没有任何切换和变化。另外一段是片尾上字幕时候的诡异微笑,惊喜,开心,讨好,埋怨,厌恶,憎恨……慢慢堆叠,层层递进,把creepy演绎到极致,笑、哭、又笑,最后也不知道能不能称之为笑的咧嘴……同样又是一个特写固定长镜头,没有任何变化的镜头,但每一帧传达出的信息又不一样,女主复杂的情绪随着屏幕缩小的光圈让人越发的猜不透摸不清,正如剧情的结尾是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
最后,我看的这一场,全体观众鼓掌了两次,非常绝妙的体验。
2023.4.25 凌晨 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