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 书香年华
2000年,一切都被赋予了很多新的意义。对于孩子们,也快到了上学的日子。春庭就已经上了一年级,每天都要去学校。其实小孩子低年级时根本不怕上学,每天都有这么多同学朋友陪你玩,一点儿都不闷。
这一年,春幸的舅公,也就是外婆的弟弟,因为孩子要上学的事情回来了樟市。因为他家里只有几间瓦房,孩子住起来不方便,于是计划把两个儿子:曾祥春、曾祥辉寄宿在春幸家和他大伯父家,直到念完书。按照辈分,春幸得管他们叫做叔,客家话未成年的叔都叫做叔仔。大叔仔祥春和春庭一间房,春幸和父母亲一间房。
自从大叔仔到了自己家,生活突然就热闹起来了。因为房间比较小,而且床也是有些坏的,就是那种前后放不平,还会松动的硬床板。某天晚上,他们叔侄二人准备关灯睡觉了,祥春叔仔喝了口水,把被子放在了床头,准备起身关灯睡觉。但又不想下床,于是踩着床板过去,谁知这一脚下去床头的杯子飞了起来,然后整块床板也翻了,叔侄二人被淋个落汤鸡,半夜只好先修床再睡觉。
这时候,祥春已经上了五年级,而春庭上了一年级,两个人都很让春幸羡慕,毕竟这些人可以上学呀!一想到去学校,这孩子就莫名地兴奋,内心难掩狂喜。过了年没过生日,名义上春幸虚岁四岁了,距离可以上学还差一年呢,无知无畏者,只是凭着喜恶行事。这个时候他接受的东西,是最容易成为他人生中的伏笔的了。
因为早上学,凤怡比杨丽早一点上学前班,到了2000年初次见面时,她从广州回来,下半年就可以报名注册了。平时里春幸他们在玩,凤怡还得去学校上课。回来以后,她便和春幸他们讲起学校的趣事。原来,他们才知道小学里会有这么多的同学,有老师的存在。
在周末,不用上课的孩子们开始闲不住,毕竟玩也是一件很累人事情,日子久了就要换个花样才会保持新鲜感。这时候,凤怡就提出来,大家私设课堂,做最早的过家家。正好水清家里有块黑板,她从学校偷了几根粉笔回来,在水清家门口蹲着,看到旁边墙角有几块砖头就搬过来做凳子,几个小毛孩装模作样的开始上课。
很多同龄人学第一首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而春幸却不是,反而是《回乡偶书》,因为教他的人不是其他人,而是潘凤怡,比他大两岁的孩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因为“鬓”字不会写,用拼音bin代替。
他们不需要多懂唐诗的意义,只是这些诗句早已铭刻在他们内心,多年以后,春幸也可以信手拈来几首诗句,总算不是附庸风雅,而是加入了自己的人生体会。
事实上,每个人成长路上总会有一些不解之缘,至于你的缘分最后能否被解开,那就要看你的本事了。天赋异禀虽好,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勤奋刻苦。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大概是这样一颗种子,要到很多年以后才会生根发芽吧!在跟随凤怡朗读的古诗词中,藏着的是这群小小儿童未曾安放的灵魂。
年幼之时,总觉得每年都特别漫长。那些玩乐的时光像是用不完似的。而一个人一旦进入了教育体制,便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失去自由的时间。2000年,不见得有什么特别的大事,平凡人自然有自的自在安乐。春幸因为还小,不知者无畏他始终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如果很多年之后,他仍然可以保持,那才是难能可的。正因为一个人很难做到永远无所畏惧,正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有谁会在不经意的时候躲起来,冷不防给你一个暴击,正因为一切都处于未知状态,所以一切都值得他去期待。正如路遥所言:人生之路虽然漫长,可关键处就那么几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