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表达一件事情,最关键是让听众能够理解和接受。但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从自身想法出发,觉得自己说清楚了,但对方却没听明白。所以要想别人听懂,我们首先要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大脑在接受和处理信息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思维习惯。
我们的大脑在沟通表达、处理信息时有四个常见的思维习惯。了解这些思维习惯,我们就能够知道怎么样表达可以让别人更容易理解了。
第一个习惯就是,大脑习惯归纳主题。
第二个习惯,我们的大脑是喜欢归类的。
第三个习惯,我们的大脑,会偏爱一些数字,比如数字3. 短时记忆不能承载太多信息。
最后一个习惯,我们的大脑喜欢有规律的东西。
想要让别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你说的话,你的沟通方式就需要符合对方大脑的这些思维习惯。这些规律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能够做到符合这些规律进行沟通,并不容易。这就是结构化思维要教给我们并通过练习来做到的点。
要怎么做,才可以符合这些思维习惯呢?我们在沟通表达的时候,需要符合三大特征,也就是:
1)主题先行
2)归类分组
3)逻辑递进
我们先来看结构化的第一个特征,主题先行。我们刚才提到,别人听你讲话时,一般会逐句理解你的意思。但是,受众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千差万别,他们很难对你的表达,做出和你完全一样的解读。因此,如果先提出总结性的思想,再表述具体内容,可以让你讲话条理更清晰。这一条特征对应了大脑的什么思维习惯呢?很明显,对应了大脑喜欢归纳主题的习惯。
结构化的第二个特征,归类分组。当你要表达大量信息的时候,因为大脑的短时记忆有限,所以最佳策略是把信息进行归类,尤其是分为3类,会比较容易记忆。归类分组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也能让别人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我们要表达的内容。这个特征同时呼应大脑的两个习惯:喜欢归类,偏爱数字3(以及短时记忆不能承载太多信息)。
最后,我们看看结构化的第三个特征,逻辑递进。当你定了主题,并且对所有信息进行了归类分组,那么哪一组信息放在前面,哪一组放在后面呢?这中间需要符合一定的逻辑关系。让听众或读者跟着你的表达去思考,他们才更容易理解你。
比如,你周一的时间安排是:上午开周会、写文档;下午要见客户、做PPT;晚上约老同学聚餐,以及看一本书。在这里,同一层次的信息,比如上午、下午、晚上分别做什么,是按照时间递进的。如果你先说晚上做什么,再说早上做什么,就不符合一般人的说话规律,显得突兀。也就是说,同一层次的信息之间是有递进关系的。
而不同层次的信息是有逻辑关系的,比如刚才栗子的主题是“周一的工作安排”,它就向下分成三个分类,包括“上午”、“下午”、“晚上”,就是不同层次的纵向逻辑关系。逻辑递进这个特征呢,是符合大脑喜欢规律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