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你好哦。
今天推荐一本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虽然作者旨在探讨怎么做一个小说家,实际上我关注的主题是:如何一个成功有韧性的人。如你读过的村上小说的作品细节会慢慢淡忘,但读完这本书,他做人的方式,一定会你印象深刻。
事实上,我们一生都在完成证明自己的命题,像村上春树这样,不做文学奖评委,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从来不办签售会,日复一日的跑步,每年参加马拉松,每天规定时间伏案写作,笔耕不辍30多年的作者,实为少见。他能构建起自己的规则,让自己的生活有弹性,自由摇曳,需要的是强大的精神和对选择的理性认识。
强大的精神是:不担心是不是被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不担心是不是在所谓的社会等级排序大赛中拔得头筹。现在的生活,当无法向社会证明自己的规则时,迫于来自外部的压力,我们可能被规则改变了,而村上不一样,他有淡然和定力。
至于对于选择的理性认识,正好最近看了豆瓣《如是》的访谈,杨照老师谈到说(大意),更高的精神层次应该是:
“ 认识到世界有多大,有多少的可能性,在世界上上有不仅仅是三条路,而是三百种的路线。”
因此,在知道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能做到什么程度的前提下,谨慎的选择属于自己的道路。而不被其他的道路所干扰和影响,是一种村上春树式的智慧。
同时,脱离时代背景来说一个作者都是偏颇的,而村上春树所处的一个环境,没有宏大、动荡、战争的环境,比如海明威,遇到了一战,时代巨澜孕生了华丽激荡的人生,体现在作品中;比如Pablo Picasso在认识到了艺术正是政治、文化大环境的产物时,加入到了政治的洪流之中,向时代发声。村上作为当代的作家代表,在物欲横流,经济繁荣的时候,显得克制和淡然,无法由社会的变革来刺激灵感诞生,反而因为自己长期接触的西方文化(书籍、爵士乐)而和主流的日本社会存在一种疏离感,不近不远的旁观着和自己想法不同的人、物,反而有一种细致的静下来玩味时间的美感。
村上的这种勤奋和匠心,在其他地方也有体现。在他的另外一本书《当我谈到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中,我到现在还记得的一句话:Pain is inevitable,practice is optional.这也是村上人生哲学的一种体现,通过刻意选择打磨自己,日复一日的保持状态,时光没有带走他的生气,反而雕琢了他生活中的力量感。
摘录一些书中我喜欢的段落:
1.然而依我所见,单凭那副好使的脑袋能对付的期限-----不妨浅显易懂地称为“小说家的保质期”----最多不过十来年。一旦过期,就必须有更加深厚、历久弥新的资质来取代聪慧的头脑。换句话说,就是刀了某个时间点,就需要将“剃刀的锋利”转换成“砍刀的锋利”,进而将“砍刀的锋利”转换为“斧头的锋利”。巧妙地读过这几个转折点的作家,才会变得更有力量,也许就能超越时代生存下去。
2.总之,我们的(至少是我的)脑袋里配备着这样的大型档案柜。一个个抽屉里塞满了形形色色作为信息的记忆。既有大抽屉,也有小抽屉,去处里面的素材,用作故事的一部分。档案柜里反正有数量庞大的抽屉,当我集中精力写小说时,哪里的哪一个抽屉中装着哪些东西,相关印象就会自动浮现在脑海里,眨眼间就能无意识地找它的所在。平时望去的记忆会自然而然地复苏。大脑进入这种畅通无阻的状态,是一件非常心旷神怡的事。换句话说,就是想象力游离了我的一直,开始立体地呈现出自由自在的行动。不用说,对身为小说家的我来说,收藏在脑内档案柜里的信息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丰富资产。
3.心灵必须尽可能地强韧,而要长期维持这心灵的强韧,就必须增强、管理和维持作为容器的体力。
我从这本书里面学到的两件事:
1.结构重于选择,尽快知道自己内心所想(比如村上春树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不同与主流,开了自己的咖啡店;又后来发现自己对写作的热爱之后,马上关店,日复一日倾注所有的精力在写作上),搭建一个自己的系统,尽快运作起来,引进资源,建立秩序。
2.日复一日的磨炼自己的内心,不放弃对细节的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