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认识三位数和四位数的读法、写法和组成,我感觉学生掌握的还可以,前几天,我听过了梅梅老师的一节课后,引用了梅梅老师的导入环节:让学生从某个三位数(要比较大的三位数,否则写起来时间太长)开始写,一直写到某个较小的四位数,如从989写到1011,这个环节我感觉是个很好的复习设计,学生边写边读出来数字来,既可以复习数字的读法和写法,还可以回忆数字之间的顺序。但是当我实际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时,我发现情况与我预想的不太一样。
我设定的数字范围是从978写到1024,请学生们边念边写。大部分学生完成的是非常快的,但是,每个班总有几个学生出现一些这样的问题:有的孩子写的很慢,好像写完一个,就想不起下一个数字应该是什么了;有的孩子写的时候,本来还是一个一个顺着往后写的,但是写到某个数字开始,就突然不是比前一个数增加1,而是增加10,变成十个十个往后写了;还有的学生写到进位的数字时,如从699到700再到701,他们就会忘记写这个700,从699往后直接写701。出现这样的问题我非常困惑,明明数的组成和读法写法都非常熟练了,怎么会在这么简单的问题里暴露这么多的问题呢?今天我再听梅梅老师讲课的时候,我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梅梅老师的回答让我恍然大悟:其实孩子们并不是说真的不理解或者说不会,而是因为他们的“数感”还没有培养出来,仍在形成过程中。
在小学阶段,学生有许多的素养要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而针对小学生应该培养的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给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其中,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这个对于数的感悟,其实是很难培养的,对于还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的小学生,他们是无法在脑海中形成对较大的数的概念的,比如一把大米,成年人可以估计出来可能有二百粒、三百粒,一篇文章大概有一千字、两千字,但是孩子在短期内对这样的大数是没有概念的,这样的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所以,学生也许对书的组成和读法写法已经非常熟练,但是对于这些数是怎么按顺序数出来的,数到进位时该怎么办,这个理解程度的提升就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去感受,从而达到数感的提升。因此,我经过思考,设计了几个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数感的办法:
一、带领学生用计数器复习从个位到十位进位的过程
学生这个部分之前已经学过,理解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个从个位到十位的过程是以后所有数位进位的知识基础,值得一次又一次的练习。在这一部分,我可以设计让学生自己来体会进位过程,如在计数器上从8播拨到13,从21拨到37等等。
二、老师示范怎么用计数器演示从十位到百位进位的过程
从两位数变成三位数的这个过程,有的孩子就开始糊涂了,因此老师要先进行示范。这里可以把上一个环节的练习结尾设计为从82拨到98,之后,我也把计数器拨到98,然后问学生,再往后加一个的话,应该在哪个数位上加1?学生们回答在个位上,我就在个位上再拨一个珠子,问,现在这个是什么数字?学生们都知道是99。那么往后再加一个呢?个位上再拨一个珠子下来,个位上就满十个了,满十进一,个位上所有的珠子退走,在十位上再拨一个珠子,但是,这下十位上也满了十个珠子了,于是继续满十进一,十位上所有的珠子退走,百位上再拨一个珠子。现在对照着计数器,就可以得知这个数字是100。这里还可以继续问,那如果要再往后加一的话,从哪个数位上拨?得到的会是什么数字?这样来回练习,强化学生的认识,尤其是一个一个数数的时候,新添的1是要在个位上加的。
三、学生练习从某三位数数到某三位数后,教师示范从百位到千位的进位过程
这个过程跟上一个过程一样,因为进位是一个有点抽象的过程,必须要进行演示,通过计数器上的进位,使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化、概念化的过程,明白100里有10个十,1000里有10个百、100个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