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给《论语》,分了20个章节,每章的名字用的是这一章第一句话的那两个字。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这句话听起来很平淡,但这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
因为中国古人这书,第一章,第一句,基本上都是点题的部分。
我们细细思考一下,我们人这一辈子,其实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理解了学习是一辈子最重要的事,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对于学习的态度非常重要的原因了。
宋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樊登老师说:一句论语治天下。
比如说:一个人,脑力有限,记不住半部论语,只能记住一句。那就把这一句在脑海中变成咒语一样反复念诵,遇到任何问题,就念这一句。例如,遇到任何问题,就念: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一定有效。遇到任何问题,都想到“学而时习之”,也就够了。
因为“学而时习之”的背后,是两本非常重要的书——《刻意练习》、《终身成长》。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中的“不亦”,是“不也是………”的意思,之所以会有这个句式、这个说法,是因为一定有很多人觉得不是这样。所以孔子才会这么说,这也是说这句话的背景。
这句话,我们就可以从3个方面去理解了。
自修层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为什么我们读了这么多的书,学了这么多的习,懂了这么多的道理,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那是因为,我们只是“学了”,但是没有“习”。“习”,就是要不断的应用,不断地尝试。在这个尝试的过程当中,会不会遇到困难呢?
“学而时习之”,就是如何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个问题的。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根本不学。根本不学遇到的困难,孔子并没有包含在这个里面。是因为孔子这是对学生讲的话,就代表自己的学生已经准备学习了,或者已经开始学习了。
对于已经开始学习的人来讲,学了以后,还有一个应用内化的过程。而这个应用内化的过程,在很多人看来,就会觉得学习没有用,学了也没有改变啊。
这个时候,我们内心的焦虑感、痛苦感,是来自于你想一步到位地走捷径。似乎,我读了一本书,学了一个东西,就能立刻变得不一样。
虽然我们道理都懂,可是并没有应用啊。
这就是我们越学习越焦虑的原因。
你看那些不学习的人,他们生活的简单而快乐,可爱学习的人却往往患得患失,忧心忡忡。
为什么?
因为我们只是知道要学习,但却忽略了知识只有应用内化了才真的有用。
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焦虑的原因也是因为“急于求成”,幻想“一步到位”,似乎自己稍微学习了点东西,就能马上变得不一样一般。
孔子就教育我们,不要那么着急啊,不要那么着急要结果啊,用实践去克服困难,在困难中寻找方突破,这本身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呀~
古人有言:活到老,学到老。“终身成长”本身就是我们必备的一种心态。
所以,我们到底要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
那就是要学习道理、学习方法,然后去应用,在实践中验证真理!是对是错,用事实说话,用结果证明。
共修层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如果我们身边都是超极谈得来的朋友和不愿分开的亲人围绕,那这当然是一件很快乐幸福且甜蜜的事。
但或许有时候,生活中,我们是不是都不喜欢被打扰呢?尤其是突如其来的登门拜访。工作中,我们是不是都更喜欢自己一个人闷头干活呢?讨厌干涉干扰,也不喜欢猪队友。
这其实就是面对生活中的合作和变化,我们要怎么做呢?到底是享受这种变化带来的新调剂?还是敷衍嫌弃,自己不快乐,也让对方不快乐或尴尬?这对我们自己会有什么好的影响呢?
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具备一种不断进步的人生态度。去重视《他人的力量》带给我们生活的影响。
他人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影响,其实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接纳他人的态度。
修习的结果——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们只要把自己修习好了,他人不理解、误会、甚至怨恨我们,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这就是个人修为的重要性。
这句话,帮我们解决了:面对困难,面对变化,以及面对他人的不理解,这些巨大的痛苦和困难的来源的应对方法。就是——乐。
孔子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乐”,而且他的这种“乐”并不是搔痒的那种“乐”,《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中讲,孔子的“乐”,是不找。
不用向外使劲儿,不用用力,不用说服自己,不用跟自己作战。他遇到任何问题都会想: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面对已经发生的困难,我们恐惧有用吗?并没有!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喜剧的眼光来看待呢?这也是生活中难得的佐料啊。
别人不理解我们,有必要解释吗?或许有!但更多的时候,懂的人根本不需要解释,不懂的人更无需解释,所以,自己行得正,别人看到你时什么样,那是他自己的内心在你身上的影射。
别人说你好,无需骄傲,因为他人看你善,是因为他也很善良。别人说你不好,也无需生气,因为他自己那样认为,才觉得你也是这么想的。再与其争论,好比与傻子比谁更聪明一点,何必呢?
所以想一想,不也很有趣吗?为什么要生气呢?
这就是《学而篇》第一句带来的意义,如果我们真的能理解这几句话,并且终身诵读,那么生活中许多委屈、不理解,变得都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