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从未认真地看过《韩熙载夜宴图》,它常出现在小学及中学的美术教科书上,但因知其闻名往往刻意忽略掉它。我也很少看悬疑推理,一是胆小二是逻辑实在差,看推理小说时往往就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并无思考的愉悦感,于是扬长避短并不会特意去读这类书。几天前偶然看到这本书,内容简介透露杀人故事发生在著名的韩熙载夜宴中,于是觉得很有趣,虽未曾仔细品鉴过这幅画,但也有些印象,只记得那画表现出的是一派享乐、奢靡之风,与沉重的杀人案件扯不上关系。
小说以第三人称写就——不是以破案者自己的视角来阐述案情,破案者主要是三人,年轻的典狱张士师及其父亲、屡破奇案的张泌和张泌友人耿炼师,三人各有所长,还有其余人士从旁相助。小说不是一开始就是韩府夜宴,而是描写了夜宴那天白日里张士师的经历,短短不过一下午的时间,他在不同的地方偶遇后来夜宴上的几个重要人物,而这些琐碎的小事件如同被看不见的线串联起来,而且是纵向串联。张士师,作为第一个破案者,在一开始便不是独立于这个案件之外的,看似是他主动破案,其实也不过是一枚被动的棋子。
小说中夜宴的顺序就是从图右“宴罢聆音”开始,到“击鼓伴舞”结束后,案件发生,在张士师第一次破案之前,我根据作者较客观的描写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隐约可以猜到其中一个作案手法以及杀人对象,但之后张士师的推理以及仵作杨大敞的鉴定还有之后出场的张泌、耿炼师的推理不断在重复推翻、重议,夜宴在场的每一个人几乎都被列为过嫌疑者,而杀人对象也一再更易。比起张士师白天所见的纵向事件,夜宴杀人事件就是毫无章法的一团乱麻,到底是独立案件还是多起案件也在不断的推理中。
故事的最后当然是真相水落石出,但是比起其它推理小说以结论为重来说,《韩熙载夜宴》的最后真相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故事所依托的背景更沉重,夜宴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日薄西山的南唐则是所有人的隐痛。
韩熙载的夜宴让我想起盖茨比的夜宴,极尽奢华却醉翁之意不在酒,盖茨比为的是对岸触手可及的绿光,而韩熙载则为了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保全性命。韩熙载才华横溢、满腹治国理论却受国主李煜厌弃,书中写他自此纵情声色,抛妻弃子,在府中豢养姬妾四十余人,朝廷俸禄被姬妾瓜分,他便和弟子舒雅扮作乞丐向姬妾乞讨作乐。混乱的时代,道德似乎就下线了,韩府表面上是享乐之地,但实际上已是人心各异,表面的浮华后是一个蛀空了的空壳,这恰好也是南唐当时的处境。
作者对书中人物的描写我觉得最好的是韩熙载和府尹陈继善,前者以奢靡生活为掩护后者则成日装得半疯半傻。两人都不敢露锋芒。其余的角色都没有特别深入地刻画,但他们组成了一个群像,展现了江河日下的社会里官吏、百姓的心境。书中的女性角色主要有四个,除了破案者耿炼师外,另三个都是韩熙载的姬妾,作者对于女性的刻画稍弱一些,只借张士师之口说出韩府姬妾无生气的事实,稍显单薄。
看一个时代如何,看其女性命运就可知,而此处——“泛泛绿池,中有浮萍。寄身流波,随风靡倾。”,命如飘萍。
再看《韩熙载夜宴图》,众人调笑、乐音靡靡,却能感觉其表象背后的脆弱与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