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现在的你是打工身份,还是老板身份,任何跟生意相关的决策,表面上都是理性的,其实这份理性后面潜藏着的,是大量「心理模式的碰撞与算计」,大量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这里滋生出来,很多组织的内耗就来自于这里。
在工作中,各个部门无法形成统一意见的情况你一定见过,如果单从各自部门的角度听取它们的诉说,想法都是合理的,可是很少有人的思考方式会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即便自己部门的工作量大增,也要帮老板拿到结果。
为了把自己的私心包装起来不被发现,就会打着对公司好的旗号,来实现自己部门的小利益。因为其他部门的考核跟自己无关,这就形成了各占山头的情况。
不仅如此,部门内部的工作人员也会有私心,面试官跟他的同部门同事在讨论候选人的能力问题,认为A的能力超强,如果招进来势必会对面试官的职位造成威胁。而B看起来弱弱的,人畜无害的样子,面试官也好把控。于是,B真的就被招进来了。
这种情况,就是面试官心理的「自卑投射」。没有人在意老板的利益,而只在意自己的利益。自身能力不足不想着如何去提升,避免跟厉害的牛人A直面碰撞锻炼能力,这就滋养了自己的自恋。而内心的自卑也要向外投射,于是B就成了被投射的对象。
如果从纯利益计算的角度看,A表面上看没有通过面试,是一种损失,但如果拉长时间看,A是赚到的。因为在这样的组织环境中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精神内耗,能力在这样的团队里反而得不到发挥,这是一种典型的「逆淘汰机制」,能力越强,死得越快。
于是,你就会看到很多公司是留不住能人的,并不是市场没有适合的人才,而是组织文化不允许这样的人才生存。
从公司的角度看,组织一方面在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各自的山头的情况又没有人才的生存空间,人力在市场上寻找人才的成本,并没有转化为能力为公司的发展助力,反而成了内耗部门,成为被其他部门甩锅的对象。
这样的戏码每天都在很多公司中上演,人性中「只顾自己的自私」与「内心深处的自卑」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很多岗位招不到人的「真相」。
流动的人心,不变的人性,我并不觉得残酷的真相是一种社会病态,拒绝接受真相的确能保护自己的自恋不受损害,所以很多人就会在职场内耗中不断轮回,这么多年也没啥长进,他的未来因为这种「习惯的心理机制」,也一眼能够看到头。
别人说什么真不重要,人性背后的心理机制才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