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解《金瓶梅》:落花人独立 第一集
酒色财气论(3)
叁、气
好。酒色财都说完,就剩最后一个主题气了。
气,不像酒财那么具象、好解;气,跟色差不多,也难解。
甚至更难解:因为更虚、更玄妙——
作者在书中也对气字,进行了一番自己的解释。不过多少有点欲盖弥彰的意思: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
气,首先是生命,又何止是生命……
让我们慢慢搜索记忆中的气——
最早的,莫过于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显然是英雄志气,且是贵族式的英雄之气,随着魏晋风流,已成为遥远的绝响。
这个英雄气,其实是未遂的帝王气。太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大开大合,辞气淋漓,势如破竹,让我们看到了当年秦始皇的霸气。
帝王气与英雄气之后,就是名士气和才子气了。后人缅怀过:对,就是毛润之的《七古》: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当然,还有文人气、隐士气。看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当之无愧的山水名篇,承接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可惜太出世了,不符合金瓶梅的世情之气。
思来想去,只有以下两首较为接近——
第一首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在现在的湖北省黄石市东面长江边上。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
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1。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历史,总是在惊人地重复。特别是中国古代历史。
《金瓶梅》明写北宋末年,讽喻的却是晚明时光,大家都知道,明代朱元璋最初建都就是在南京(金陵),只是朱棣后来迁都到北京,但南京依然留下一套中央政府班子。是故从时代大背景上看,万历年间正是“金陵王气黯然收”的时期,史家有所谓明“非亡于崇祯,而是亡于万历”的说法。
而“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这一千古名句,后句“山形依旧枕寒流”,恰好跟前面的色、空,形成了遥相呼应:
前句“人世几回伤往事”,显然是士大夫、智识阶层才会那么忧虑感伤,平民百姓还不是照样过日子,所谓山形依旧枕寒流。
那么,具体到明朝王气黯然收的年代里,中下层人民又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呢?这,正是《金瓶梅》要反映的、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们请看第二首诗,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巧得很,还是一个作者,还是金陵城,这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金陵!又见金陵!
乌衣巷原是什么地方?不仅仅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繁华一时,更是传诵千载的魏晋风流王谢世家的所在!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世家的衰败,或许比王气黯收更让人感慨和痛心:
皇帝、帝制,是利益阶层最自私的大发明;贵族,却是帝制最好的消解机制。贵族精神对文化的传承,更是功在千秋。所以一代王朝,败了就败了,消亡了就消亡了,反正还会重来,想当皇帝的人多的跟地里的韭菜一样,所谓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
但是贵族,特别是作为文化守护神的贵族精神一亡,很难重来,整个民族从文化基因到精神面貌,很容易沦陷。记得2000年初有首歌广为传唱: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我却宁愿唱:有多少贵族可以重来?
因为,贵族精神太难得。
贵族精神,不是我们寻常想到的醉生梦死贪图享受这些负面词汇,而是一种气度,一种传承。贵族精神,是一种教养,是一种担当。说白了,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气。
贵族精神第一大特点是骑士精神:勇敢尚武,光明磊落,尊重女性并延及孺弱。谁说欧洲贵族才有骑士精神?看看春秋争霸时的宋襄公就知道,中国贵族从来不缺乏骑士精神。
可惜的是,中国的贵族与贵族精神,到魏晋之后,就基本消亡了;而欧洲贵族及贵族精神却一直传承到十五十六世纪,这,就是差距。
屈原投江,或许可以看作是贵族影响力衰落开始的信号。而贵族血脉的断流,导致贵族传统的遗失,才促就了“因富即贵”等级意识的萌芽和“及时行乐”奢靡悲风的沿袭。
贵族精神对国民性的影响怎么高估都不过分:
你看先秦时中国人淳朴勇敢生气勃勃;到汉魏,国人则是洋溢勇武之气,一个少年将军打得匈奴都找不北;到唐朝则是雍容大气,文武全才,上马可打仗,下马能作诗;到北宋开始就明显分化了,由于扬文抑武,导致太多文气书生气;到了明清两朝,专制力量空前强大,更无所谓贵族(有的只是朱家王朝庞大如蝗虫般的皇族),国人基本都是市井气、流氓气了。
清朝的《红楼梦》在某种程度上,对《金瓶梅》“酒色财气”四大主题进行了很好的承接。
曹雪芹通过“好了歌”,对升官发财、封妻荫子这些人生主题进行了咏叹与尖锐地讽喻: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
字面上看,重合率高达50%(财与色)——从中不难看出,红楼梦高度继承了金瓶梅主题,借四大家族的兴衰,继续抒发兴亡感叹。雪芹公勇气可嘉。
(二者主题之接近,如果再读读日本的《源氏物语》对比,会有更惊人的发现。)
千年而下,酒色不改,三寸气在;当浪花淘尽英雄,连王谢堂前燕,都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时,燕子已不是400年前的燕子,百姓还会是当年的百姓2吗?
于是,金瓶梅书中的人们(写的是北宋岁月,其实反映的是晚明时期),基本都是围绕“酒色财气”真心真意地过一生了。且,几乎都是低层面的“酒色财气”。
贾宝玉已成往事,红楼梦里也看不到贵族精神,好在我们还有《金瓶梅》,我们可以从笑笑生笔下里看到,1000年以后,围绕在县城首富西门庆身边的芸芸众生,到底是怎样的表现?
稍等。
真的只是低层面的酒色财气吗?
【1】《晋书·王濬传》。
【2】 按:先秦之前,百姓即指贵族。平民没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