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4日,星期一,多云
一篇佳作的出炉,除了有精巧的构思,丰富的表达,更离不开反复的修改。但凡热爱写作者,都有着修改文章的黑暗经历。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这已经成为大家的普遍共识。所以,修改文章是写作者必备的一种能力,更是写作者的功力所在。
一
对于文章的修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于文章修改的重要性,大家的认识都是一致的。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
叶圣陶先生认为:“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
而“推敲”一词的来历,更是文章修改的一个典范。
唐朝诗人贾岛有一次出外郊游,写了一首诗,中间有一句:“僧推月下门。”他拿不定主意,是否应该把推字换成敲字。正在犹豫之时,恰逢时任当地官员的韩愈出行,贾岛想得入神,不知回避,冲撞了韩愈的官轿,随行人员大怒。当韩愈知道事情的原委后,不仅没有怪罪贾岛,反而和他一起探讨这两个词的用法。既是月夜,必定门户已关,用敲字更合情合理。后来,才有了“僧敲月下门”的千古名句。
可见一个“推”字,一个“敲”字,在不同的意境中,表达出来的却是不一样的味道。
二
好的文章都有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对于文章的修改,有很多误区。
有人写文章不重视修改,写完文章后,自己连看都不想再看一眼,更不要说反复修改了,这其实是不对的。
我国著名作家艾芜指出:“写作还有一个过程,就是修改过程。修改时,把作品当成不是自己的,从别人的角度上去吹毛求疵,冷静地修改。”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看着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感觉每个部分都是有用的,都是重要的。在修改文章时,总感觉每一句话,每个词都是合适的,都不能轻易删掉。自己能找出无数个理由,说明这些词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尽管有些话,在别人看来,明显是多余的,是画蛇添足,但自己仍舍不得删掉。
而当看别人的文章时,一般不会有这种感觉。说删就删,丝毫没有舍不得、放不下的时候。这就是人的排它性和劣根性。
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说过:“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改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
所以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的文章当做别人的文章,大胆地删,大胆地改,这是需要勇气的事情,也是写作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种痛苦,更是写作者不断成长的必由之路。
三
文章不厌百遍改,反复推敲佳句来。那么如何修改文章呢?
我国大文豪鲁迅曾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更有“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不平凡经历,才使得《红楼梦》成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几百年来,始终为世人所景仰,学习者、研究者络绎不绝,经久不衰。
对于文章的修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有的人喜欢趁热打铁,在文章写完之后马上就去修改。而有的人则喜欢把文章先放一放,过几天再拿出来看,再反复修改。还有一些人愿意把文章交给别人去看,用旁人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然后再按照别人的意见进行修改。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也是很有效的。
而我更喜欢的修改方法是去读文章。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通过读文章,发现文章的语句是否通顺,发现文章的表达是否清楚,发现文章的用词是否准确。因为文章大多时候都是用来读的。特别是一些工作报告、讲话稿,更是这样。用通读文章的方式去修改文章,无疑是一种非常有用的修改方式。
我们平时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好多时候,自己的文章看了好多遍,都没有发现问题,而别人一眼就能发现其中有错误字,或者有错误的用法。这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如果用读的方式,就非常有效。特别是一个人读,几个人听,边读、边听、边改,这种方法效果更明显,也确实可以发现一些隐藏很深的问题。
另外,修改文章一定要舍得,要学会舍弃,学会断舍离。不管你多么喜欢这段文字,如果它的存在对文章没有任何好处,或者是可有可无的,或者听起来有些多余,就应该下狠心删掉,切不可舍不得,放不下,去不掉。
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善作不如善改。只有反复修改,反复推敲,才能修改出精品,才能修改出爆文。所以作为写作者,一定不要忘记修改这个写作的重要环节,一定要把这个环节做足、做精、做够、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