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临界知识和灵感关系的问题,又重新读了一遍《好好学习》,因为在艺术感受力和临界知识中都提到了认知深度的问题,所以又一次翻开这本书来看。以下的内容首先会概述我重读此书后对术本内容的一个大致概括,重点把书中与认知深度相关的内容理清。然后提及简要提及艺术感受力和灵感的内容,最后综合两方面探讨认知深度的问题,并说明一下如何将临界知识与设计思维中的相关内容结合。
简述《好好学习》与认知深度相关内容
《好好学习》这本书主要是叙述了如何利用临界知识这个工具来提升认知深度从而实现知识管理和认知优势的提升这两个目的。
书中首先说了应该要明白什么算深度认知。
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通过深度认知得出结论,往往能解释相似情境中的很多问题。在这些结论中,有些结论经过了更为广泛长期的验证,也在更普遍的领域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那么,这些结论就是我们说的临界知识。
所谓“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掌握临界知识,我们便能开启学习的“少即是多”“四两拨千斤” 模式,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
总结一句话就是说通过深度认知的得出的结论就是临界知识(即普适性的规律、定律和模型),从而提升认知深度和提升学习效率。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便是哪些知识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具体的就不说明了,但是文章提到了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汇“slash”(斜杠青年),主要说明了通过提升认知深度的方式来成为斜杠青年(这是结果),具体的方式是通过多元跨界来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准确的说是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第三,前提假设的不同反应认知深度的不同,回到作者的一个关系链中,事实——大脑解读——假设——行为,这样就很明确了,所以可以通过反思来提升前提假设的质量,如何反思,主要八字真言:记录反思,回顾记录。这里展开还有很多内容可以说明,具体见之前的文章,还有提到假设一词,便会令人想到批判性思维,这里暂留一坑。另外一个提升前提假设质量的方式就是以教为学,而反思、记录、回顾和以教为学这两个主要方式都可以通过文字和言辞的方式来呈现和加深。实际上,认知深度和速度的差异是元认知(思考过程的思考)的差异造成的。那如何提升认知速度和深度呢?即提升元认知能力呢?通过刻意练习提升元认知水平。
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尽管专家级水平是逐渐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刻意练习不仅提升元认知能力,还能掌握临界知识。通过一下三步骤
对核心基本知识划小圈,将基本知识组成更大的能力单元,在各个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图示的方式可以表述成,a圈变为A圈,若干个X圈组成若干个框架。(突然就想起了点线面的关系融入系统思考的说法,那最后形成的面便是“镂空”的具有普遍性的网状结构了,具体事件的填充使其完整且具有特殊性,再进一步说明,如若与设计思维挂钩那就是以弥散认知为主去探索能力单元(线、临界知识)和框架的更多可能性。)
而以上这一切都是在提升学习质量,从而达到减少学习时间的目的。反过来地说可以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然而临界知识已经可以解决一类问题即A圈,或者称作模型,而框架就是将临界知识整合起来的认知方式。
艺术感受力与灵感
在设计思维(二)中已经对艺术感受力和另案的问题做了一个梳理,通过图示来简要说明。
如上图所示,就是好好学习中第一二两章的主要内容了,也是对本文上述内容的一个图示整理。整个是基于因果关系和系统思考所的出的,红色标记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灵感与认知深度的关系部分,这里就把设计思维与临界知识的思考方式整合到了一起。其余的则是如何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当然书中不仅只介绍了这些内容,后面还包括发现和运用自己的临界知识以及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两章的内容,这里暂时不展开。
启发:这个两个要点和本文要叙述的内容无大的关联,但是很值得记录
1对前提假设进行提前设定:那他就成为了目标期望了,这个行为就叫做悬挂假设。
2工具是可以互相配合使用的,如临机知识和刻意练习,反思和刻意练习等。
艺术感受力与灵感
在设计思维(二)中已经对艺术感受力和另案的问题做了一个梳理,通过图示来简要说明。
上图由于绘制时没有注意排版,下部分是承接上部分的。即艺术感受力——认知——认知深度——直觉(这个属于具体要讨论的问题)——灵感。
认知深度的综合探讨
通过以上两张图,其实可以看出在认知深度上其实一方面可以讨论艺术创造力中的灵感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讨论临界知识的应用等相关问题,那如何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使用呢?
首先图一中的内容主要是对认知深度的探讨,而对于认知速度和广度的探讨是忽略的,而就之前文章的讨论来看也主要是从艺术感受力的认知中的认知深度角度来探讨所谓的具有某种智能的灵感直觉,所以才会有图二所示的内容。尽管在本书中的艺术创造力的部分只重点名了认知中的认知速度和认知广度的问题,但是就上文和之前文章的讨论过程来看,仍旧是认知深度更为重要,而当问题深入到灵感时还对情绪和动机两个大面做了一个综合探讨。在这里也让我想起了在《好好学习》这一本书中“系统思考的章节曾经出现过的一幅图表。
依据这一章图表上的内容其实可以看出,使用临界知识来提加深认知,其实是要不仅掌握模式还要掌握结构,不仅要会预见还要会设计,然而暂时不说这里明显出现的“系统思考”、“设计”这些词汇,而先从表格整体上看其实艺术创造方面对认知深度探讨的内容其实可以嵌入其中,作为范型认知和弥散认知在不同层次上的补充和不同阶段的应用。两者的差距也可以反应,模式和探索两者的不同偏重。而对于设计本身而言是注重后者的,尽管仅需模式也能进行设计,但如果需要创造和发现新的可能性那就必须在探索上下工夫。至于《好好学习》“系统思考”这一节一开始就亮出的次标题“为什么最高效的方法总是反直觉?”鉴于之前对直觉进行的探讨,笔者看来这里的反直觉,最多是只违反一般的日常直觉,而对于“被教育”的直觉以及灵感直觉这其实是有极大效用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而对于自身而言,关于认知深度的探索上,不论是灵感(直觉)还是临界知识其实都是对认知深度的探讨,相较而言前者的认知深度更为深刻,临界知识的运用主要可以在范型和模型中,而灵感则可以运用于深层的结构当中。但是两者的结合应用才能使艺术设计变得更具创造力和意义。
最后关于设计思维,系统思考,批判性思维这几个同维度的内容暂留一个坑,尽管之前已有些许提及,但是后期还是想在一篇文章内去梳理它们之间的关联。
至此,用了三篇文章来开启系列写作的起始点,也梳理完了关于笔者对设计思维的基本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