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对于考生而言是人生的转折点,但并非终点!高考对于考生的爸爸妈妈来说是目标,但并不是目的!而教育的意义是优化而并非证明!
我越来越感觉到曾经听过的一些关于教育定义是多么的有深度:孩子的教育主要看父母的格局,母亲教给孩子的是人格,父亲教给孩子的是头脑!我当时看到这句话的刹那间就被震撼到了!非常精确的描述,同样有很多先进的观点我时常会去思考其中的奥妙,这些观点实在可贵啊!比如:希望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就先让自己先成为那个样子这与古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拥有同样的智慧!”
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拥有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和生命,高考可以成为目标,但不能绑架生活甚至生命!就我的思考来说,“高考”这个如此负重的名词,这个在亿万人心中刻着的名词,将会在如今的社会发展趋势下渐渐的淡化,它不会再是一个唯一可以改变命运的元素,它也不再是一个可以指导整个教育方向的唯一能量!因为它代表的是曾经的中国教育,是曾经的社会现状!而现在的社会,互联网中的社会,先知先觉的爸爸妈妈会逐渐的跳出整个教育现状来看待教育,他们会看的更加的透彻,也会看的更加长远,进而进行思考去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体系和理念!当然这并不容易,而且极其复杂,甚至承担很大的风险,但他们肯定会这么做,因为他们先知先觉,因为他们自己正在不断迭代,他们懂得运用动态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同时世界的发展也为他们提供了很棒的工具,比如:得到APP,大V妈妈店,网易公开课等等,当然也有很多其他东西的出现,好的坏的,有用的没用的全都涌现在我们身边,不断地窥探着我们仅有的那些注意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看不见而又确实存在的超级异类的监控下,我们如何去选择,如何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呢?而更为忧虑的是趋势、局面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但我们觉察甚微,因为感觉大家都这样啊!但真的是一样吗?不,肯定不是,因为选择不同,面对如此巨大的信息输入流,所有人拿捏的方式不同,程度亦不同!而我们所付出的代价都一样:时间+精力(注意力)!
很多科学家预测在未来生活中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如何平衡?问题看似长久,实则已经慢慢渗透到我们生活中,而我们改怎么做呢?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做法,有些是被动的改变,有些是主动的调整,有些是以静制动等等,而我选择:以“学生”的姿态感知世界,打磨自己的认知,在成长的路上保持思考!我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爸爸了,有压力更有责任,但努力实现自我的成长仍是我的终极目的!因为我想成为孩子的榜样,也很想和孩子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中共同成长! 而对“孩子”这个名词的理解,我听说过一个很新异的说法:“孩子就是与我和爱人共住在同一个屋檐下20多年的一个租户!”对孩子教育的理解也有一种新异的说法:“无论我们采取何种高效且有价值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如何让孩子在离开我们之后更好的生活”。这些观点简单明确,但我必须思考,因为如果认同了这个观点,那就必须采取相对应的方法,把更多的注意力用到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上来,目标清晰,方法与目标逻辑严谨!目标清晰太重要了!采取所有的教育方法都应该与目标直接对接,这样可以避免无效甚至有害的方法!逻辑也同样重要,自洽且严谨的逻辑是选择正确方法的必要手段!比如:爸爸对孩子说:爸爸这辈子没把xx(日子、学习等等)做好,所以特别希望你把xx(日子、学习等等)做好!孩子反问爸爸:那我该怎么做好xx(日子、学习等等)呢?爸爸想想说:要多读书,要多学习啊!孩子接着说:既然你知道,为什么没做呢?这样的场景很多,但缺乏严谨逻辑思考的说法做法往往是站不住脚的,而拿这些站不住脚的做法去引导孩子教育孩子,能避免掉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吗?而作为一个家长这又是有责任甚至说为孩子好的真正做法吗?孩子与爸爸妈妈之间真的存在代沟吗?那么代沟到底又是什么呢?代沟正的是一代人与一代人思维方式不同而引起的吗?你觉得你与孩子同处在一个屋檐下,对世界对生活会有一个相同步调的成长吗?或许爸爸妈妈正在趋于固化,而孩子的成长速度你无法估计!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二岁孩子的爸爸思考的问题,也是作为家庭中的一名成员思考的问题!家是美好的,孩子也是美好的,不强求教导出多么多么牛叉的孩子,但至少要知道不能因为自己的无知而害了孩子!不强求家中处处充满温暖,但至少要知道不能因为自己的麻木而感知不到温暖!美好的家庭就像投资一样,不在投资之前多花些心思和努力,等着我们的就是更多更大的投入,即便投入那么大,效果怎样不可而知!